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
【摘要】:关于儿童,无论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境遇如何,人们已对他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想象。小说的想象是其中的一种。
然而,本文不是儿童文学研究。这种说明是必需的。在中国学界,文学领域的儿童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研究者的“专利”,但儿童文学研究者往往可能忽视非以儿童作为受众的那些作品中的儿童(童年),并且,儿童文学的“儿童”可能更偏向于作为读者的儿童。而本文关注的却是那些无论从题材、立意或主旨上,都与现行儿童文学理论“框定”的范围相去甚远、甚至有不少可以说是“儿童不宜”的小说作品,关注的不是作为读者的现实儿童,而是生存在文本中的那些孩子:小说儿童。
翻阅近二十年间的主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收获》、《当代》、《十月》……等等,孩子们从不同的“方向”纷至沓来。他们的身影几乎遍及了批评家们加以分门别类的各种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家族小说、新历史小说、先锋小说……,还有更多的难以加以命名的小说。比之于二十世纪前八十年,儿童,已经成为近二十年来(1980-2000年)中国小说中的一个明显而且重要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处于文本中心位置的儿童增多,他们不仅仅是小说中成人世界的某种注解,而且具有很大程度的自足性;二是儿童在小说中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起着叙事策略的作用。三是在不同小说家的作品以及同一小说家的不同作品间,儿童“意象群”的存在。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小说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模仿因素、主题因素以及综合因素,它们构成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的三个“域”。本文借鉴新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分析文学叙事中的人物的一个模式(费伦的这一“人物观”是对传统的“心理型”和结构主义“功能型”的人物观的融合与超越),从“怎
么样”这样一个研究思路出发,通过分析儿童在小说中的各种呈现形态,试图
探究儿童在成人叙事系统中的“存在之谜”。这个“谜”,不仅指小说所反映出
来的儿童的生存之谜,也指儿童作为一种文学构因,在小说的叙述构架中的存
在之谜。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分析儿童的故事性存在。通过时代、身体、成年人、自我世界四个
纬度,探寻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儿童的历史性存在、自然存在、现实存在以及诗
性存在。这一章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中的儿童的模仿因素的关注。
第二章分析儿童的话语性存在。通过对儿童视角、儿童叙述者以及文本中
的意象化儿童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来探究儿童在小说的叙述构架中的作用以及
这些作用的主题化。这一章是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小说中的儿童的主题因素的关
注。
第三章分析的是儿童如何在小说家的创作中,成为一种关系化的符号体系
(即小说对儿童的反应机制和文化模式的功能性显现)。通过分析同一位作家的
不同小说文本间重复出现的儿童意象(个体的儿童意象)和不同性别作家的文
本间重复出现的儿童意象(集体的儿童意象)来探寻儿童进入小说以后发生的
诗学转化、其所包含的创作思维以及对小说品质的影响。这一章是对近二十年
来中国小说中的儿童的综合因素的关注。
由此,本文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小说是将儿童建构为一种反(成人)
社会、一种边缘性的力量的。这儿的“反”,并不是就道德伦理而言的,而是生
存意义上的“反”。它既包含了与庸常、平乏、冷漠的生存形式的对立,也潜藏
着对生存意义的追问;“边缘性”则意味着对成人主导文化这基本规则、基本生
存形式的背离。这种“背离”并不是经过了选择、经过了否定之后的再选择、
再肯定,而是一种原生态的呈现。“边缘”既指向儿童在成人世界的生存之“弱”,
也以旁观者的姿态表达着“无言”的抗争。
再者,作为一种叙事虚构的人物,“小说儿童”的存在为当代小说建构了一
种具体的“意象主义的文学图式”(“意象主义的文学图式”这一说法是评论家
葛红兵先生提出的),在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它包含了这样一些特点:首先,
社会不再是解释小说中人物命运的主要原因,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处于不可预测、
不可抗拒的宿命与偶然性的支配下,人之本性的力量对生活、现实的影响大于
I1
社会、历史等外部的力量;其次,与人的内心相关的生活碎片的描写多于外部
线性生活流的描写,叙述时间很少严格遵循物理时间(自然时间)的顺序,客
观的叙述多于主观的评说。再者,情调化的叙述氛围逐渐增强,人物的性格刻
画不再是小说的主要旨趣,而常常是某种心态、意绪、情调。并非以儿童文化
的本质描述为前提的这些小说作品分别从时代、身体、自我世界、成年人这四
个纬度对模仿层面的儿童的书写,揭示的主要不是这些儿童人物身上的社会历
史内涵,而是以追溯似的笔调来探寻人自身的本性对生存图景的决定性影响;
在主题的层面,儿童视角、儿童叙述者乃至意象化儿童都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叙
述方式的考虑,其本身己经融入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并且,由于儿童这一群体
的特殊性、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的相对稳定性,儿童视角(叙述者)多多少少
拥有了一定的可以脱离具体文本的抽象性:在综合的层面,“儿童”所指的多重
性,比如原始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