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秒激光传输特性及检测方案
【摘要】:随着激光技术及激光晶体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超短激光技术由于军事及光通信的推动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对于超短脉冲激光传输的特性尚有许多未解释清楚的现象,超短脉冲激光的测试技术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本文基于以上情况下,研究了超高斯皮秒光脉冲的传输特性,综合考虑了激光放大介质中基质的克尔非线性效应、群速度色散、活性粒子的增益谱以及增益饱和对光脉冲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还设计了一套皮秒激光器的自动检测方案,用8051单片机与计算机的串口进行通信,控制激光器的电源,同时获取激光器的信息,送回计算机中,编制软件对各个部分加以控制,实现了整套系统的自动化。
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了超高斯皮秒光脉冲传输特性的分析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激光放大介质中基质的克尔非线性效应、群速度色散、活性粒子的增益谱以及增益饱和对光脉冲传播特性的影响。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讨论了色散、增益谱、非线形、增益饱和效应的影响。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光脉冲的传输,超高斯光脉冲的峰值由平坦逐渐变尖,强度半高由宽变窄,并且峰值向脉冲前沿移动。同时超高斯光脉冲的非线性相移逐渐变大,且脉冲不同位置的非线性相移不同。
2.对比研究了无啁啾超高斯皮秒光脉冲和有啁啾超高斯皮秒光脉冲的传输特性,分析了啁啾对超高斯光脉冲传播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当脉宽100ps,峰值光强1GW/cm2的超高斯光脉冲在钕玻璃放大介质中传输时,由于脉冲谱宽
|
|
|
|
1 |
刘天夫,胡桂林;皮秒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测量[J];物理;2002年05期 |
2 |
刘天夫;皮秒光谱技术[J];物理;1990年06期 |
3 |
季凌飞;凌晨;李秋瑞;吴燕;闫胤洲;鲍勇;蒋毅坚;;皮秒激光工程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
4 |
洛云悠;;净肤神器 蜂巢皮秒如何带来高能美肤体验?[J];医学美学美容(Me);2017年07期 |
5 |
贾欣志,刘国军,温忠义,殷玉英;一种用于荧光皮秒时间分辨光谱的测试系统[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8年01期 |
6 |
晴天;;快速流逝过程光谱研究用的皮秒激光测量综合体[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9年06期 |
7 |
雷仕湛;;我国首次制成新型皮秒调谐激光器[J];科学;1989年03期 |
8 |
王佩琳,郭强,刘文清,岳古明,王瑾,宋执红;紫外212.8nm的皮秒光脉冲的产生[J];量子电子学;1989年04期 |
9 |
刚肖;;皮秒激光在微纳加工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科技视界;2016年23期 |
10 |
邓克立;陈韬;王强强;曹柱荣;;高功率亚皮秒紫外标定源装置及其初步应用[J];光学学报;2016年06期 |
11 |
苏明山;;著名皮肤美容专家医美开讲! 苏明山:从纳秒到皮秒 激光美肤再升级超皮秒[J];医学美学美容(Me);2017年10期 |
12 |
王贤华
,高山;GaAs皮秒光电开关[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6年03期 |
13 |
唐海峰;赵建军;吴光敏;吴亚平;赵恩;;基于FPGA的皮秒计数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2016年01期 |
14 |
Issey;;皮秒激光开启新年美肤计划[J];医学美学美容;2019年Z1期 |
15 |
夏光琼,吴正茂,林恭如;利用较完善模型研究半导体光放大器对皮秒光脉冲的放大[J];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16 |
刘红婕;孟祥杰;王芳;张振;许良;黄进;蒋晓东;吴卫东;郑万国;;熔石英光学材料紫外皮秒激光损伤的瞬态特性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3年04期 |
17 |
李港;皮秒激光脉宽的宽带测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18 |
;皮秒级X射线分幅相机[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1年04期 |
19 |
杨成娟;梅雪松;王文君;田延岭;张大卫;崔良玉;;皮秒激光功率变化对激光诱导晶体硅变化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年01期 |
20 |
郭淑琴,周国生;亚皮秒光脉冲在密集色散管理光纤中的传输特性[J];量子光学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