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
【摘要】:麝是我国极其重要的资源动物,资源量和麝香产量约占全世界70%以上。由于野外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不断破坏,我国麝类数量急剧减少、现存麝类已面临濒危。2002年11月,麝科所有种都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麝的珍贵引起了许多生物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但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麝的生态学、分类学、组织学、生理学以及麝香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对麝的遗传学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核型、染色体G-带带型、林麝微卫星DNA的分离和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对野生和圈养林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以林麝(M. berezovskii)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首先建立了适合林麝淋巴细胞增殖的培养体系,即在RPMI 1640综合培养基中加入等量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38℃培养。利用此法培养的细胞用于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本研究还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对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麝核型中,最长的一条染色体是X染色体,最短的是Y染色体。
由于微卫星标记方法的可靠性和特异性,本研究首先构建了3个林麝(M.berezovskii)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即(AC)_n文库、(AAG)_n文库和(GATA)_n文库,每个文库含有上万个转化子。(AC)_n文库中的阳性克隆率约为75%。测序结果表明,阳性克隆含有(AC)_n重复序列的比例高达98%,约有10%的阳性克隆重复
|
|
|
|
1 |
赵淑娟;薛帮群;庞有志;董发明;杨又兵;;洛阳地区八点黑獭兔染色体核型与G-带研究[J];中国养兔杂志;2007年06期 |
2 |
袁建霞,张劳,李宁,李俊英;隐性白羽肉鸡(农大系)的染色体核型和G-带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5年07期 |
3 |
陈锦华,孟丽,张赞平;普通野生稻G-显带核型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4 |
程金根;解春亭;;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a L.)染色体G-带核型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5 |
顾丰颖;葛长荣;曹振辉;王军;张永亮;贾俊静;;云南圭山山羊及红骨圭山山羊的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5期 |
6 |
常国辉,陈绳亮,罗保君,李天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定位及克隆[J];中国病毒学;2001年04期 |
7 |
陈绳亮,罗保君,常国辉,李天宪,张忠,赵林;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酶切分析及质粒文库的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8 |
王军萍;王所安;;细鳞鱼核型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1991年01期 |
9 |
梁国鲁,李晓林,王守生,周才琼;四川大树茶染色体核型分析[J];茶叶科学;1993年02期 |
10 |
蓝泽蘧,罗鹏,周颂东,徐怀亮,周洪芬;特用油料植物紫罗兰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9年04期 |
11 |
张长顺;菜豆属(PhaseolusL.)两种食用作物的核型研究[J];生物学杂志;1999年01期 |
12 |
林家栋,李敏;贵州几种野豌豆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贵州畜牧兽医;2002年05期 |
13 |
张春丹,张晓波,李明云;香鱼染色体核型分析[J];水利渔业;2005年04期 |
14 |
袁美云;毛连菊;周玮;;岩牡蛎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5 |
柴艳;张丽春;李丽红;陈宝定;文生萍;李琦华;熊保良;张曦;葛长荣;贾俊静;;屏边大围山原鸡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09年02期 |
16 |
张亚君;张惠萍;;藏獒染色体核型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04期 |
17 |
顾德兴,黄少甫;枸杞染色体核型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18 |
卞小庄,李庆伟,宁淑香;鸟类核型研究 Ⅲ.莺亚科和鹟亚科14种[J];动物学研究;1991年02期 |
19 |
阎贵兴;张素贞;云锦凤;富象乾;王六英;;20种国产饲用植物的染色体核型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1991年06期 |
20 |
许可芬;;大耳猥的核型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