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级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摘要】:稀土离子特殊的4f电子组态能级、4f5d能级及电荷转移带结构,使稀土发光材料已经成为信息显示、绿色照明工程光电子等领域的支柱材料。目前,商用稀土发光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为高温固相反应或液相沉淀法,难以达到满意的质量和粒度,这就限制了稀土发光材料在尖端产品上的应用。而纳米化技术在制备功能材料方面已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但在制备纳米(级)稀土发光材料上存在局限性和难操作性,有必要寻求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因此提出了对其进行纳米化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课题,以制备出粒度达到纳米或纳米级并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发光材料。
将机械合金化和固相反应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盐-盐固相化学反应体系,通过制备前驱物和热处理前驱物两步法,制备了纳米Y_2_3:Eu~(3+)红色发光材料和纳米级LaPO_4:Ce~(3+),Tb~(3+)绿色发光材料;采用稀土配合物前驱体热分解法和燃烧法分别制备了纳米Y_2O_3:Eu~(3+)红色发光材料和纳米级(Ce_(0.67)Tb_(0.33))MgAl_(11)O_(19)绿色发光材料;用TG-DSC、XRD、SEM、TEM、激光粒度和荧光光谱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粉体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和原因。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取得了具有科学价值和工程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将机械力固相化学反应法用于制备纳米Y_2O_3:Eu~(3+)发光材料。以Y(NO_3)_3·6H_2O和Eu(NO_3)_3·6H_2O为原料,与一定量草酸在较短的时间(一般为1h左右)的球磨作用,制备出Y_2(C_2O_4)_3·10H_2O和Eu_2(C_2O_4)_3·10H_2O的混合物,在650℃的温度下热分解,制备了纳米Y_2O_3:Eu~(3+)粉体,其热分解温度降低、热分解时间大大缩短。与研磨法相比,球磨法制备出的产物更
|
|
|
|
1 |
曾炳胜;国外机械合金化弥散强化合金发展的现况及前景[J];机械工程材料;1984年03期 |
2 |
陈彦灵,李国斌,杨大智;ZrO_2-50mol%CaO陶瓷粉末的机械合金化[J];粉末冶金技术;1995年04期 |
3 |
杨君友,张同俊,李星国,崔崑;机械合金化研究的新进展[J];功能材料;1995年05期 |
4 |
杨君友,张同俊,胡镇华,崔崑 ;Fe-Ni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相变[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2期 |
5 |
杨君友,张同俊,崔 ,潘宝明;Ti_(50)C_(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科技通报;1995年04期 |
6 |
何正明,施耀铭,许士跃,董传华;机械合金化Fe_(100-x)Nix系超细粉末的X射线衍射谱研究[J];功能材料;1999年02期 |
7 |
吴全兴;机械合金化法制取Nd-Fe-B合金[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11期 |
8 |
晓敏;机械合金化制取NbSi_2基纳米复合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2期 |
9 |
李凡,黄海波,赵华庭,吴炳尧;用扫描电镜研究Fe-Si的机械合金化过程[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
10 |
曹昱,易丹青,殷磊,刘黄;钼-钴-硅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1期 |
11 |
高海燕,曹顺华;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硬质合金粉的进展[J];粉末冶金技术;2003年06期 |
12 |
庄毅;曾炳胜;韩临光;苏惠芹;;机械合金化的扫描电镜和X射线研究[J];金属学报;1984年02期 |
13 |
王尔德,方守狮,梁国宪,王晓林;机械合金化Mg-20wt%Ni的贮氢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4年03期 |
14 |
张同俊,杨君友,周卓华,张杰,崔昆;高能球磨过程Fe-Ni机械合金化特点[J];粉末冶金技术;1996年01期 |
15 |
徐民,程力智,何开元;机械合金化纳米晶合金Ni_(50)Bi_(50)的结构和磁性[J];功能材料;1997年04期 |
16 |
吴进明,吴年强,李志章,曾跃武;Al-12.5Ti 混合粉的机械合金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7年05期 |
17 |
朱敏;纳米结构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
18 |
杨景海,张永军;SiTi_3机械合金化非晶化过程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9 |
王晓丽,王晓军,陈学定,夏天东,俞伟元;机械合金化制备Mg_(58)Cu_(42)非晶态合金粉末的机理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20 |
何航,倪红卫,黄群新;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级超细晶材料[J];特殊钢;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