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放线菌在生物膜和浮游状态合成胞外多糖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研究观察粘性放线菌形成的单菌种生物膜的结构以及胞外多糖在生物膜中的分布,比较粘性放线菌在生物膜中和浮游状态下合成水溶性胞外多糖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量的差异,并探讨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本实验主要采用微生物厌氧培养技术将粘性放线菌在玻璃片上形成单菌种生物膜,用荧光染料Fluorescein、BODIPY和Calcofluor进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和其中胞外多糖的分布。并且将粘性放线菌分别进行静置培养和摇动培养,以得到黏附状态和浮游状态下的粘性放线菌,蒽酮法测量两种状态下细菌合成的胞外多糖,比较它们在不同糖浓度底物和不同培养时间所合成胞外多糖的差异。
实验结果显示玻璃表面粘性放线菌黏附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大量微菌落和沟壑间隙是其所形成生物膜的特征。临近黏附表面的生物膜基底部位细菌密度较低,而中部则较致密。生物膜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结果提示粘性放线菌依靠其合成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生物膜状态下粘性放线菌合成水溶性胞外多糖的数量与浮游状态的比较,随着培养基中糖浓度的增加变化不大或减少。而生物膜中的粘性放线菌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的数量与浮游状态的比较,在各种糖浓度以及不同培养时间条件下,生物膜中合成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糖量均要多于浮游状态合成的糖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粘性放线菌依靠其合成的胞外多糖聚集形成了生物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