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
【摘要】:无论作为早期“通事”所掌握的主要外国语还是清廷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文化、教育和贸易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在近代中国的正式传入和兴起都始于鸦片战争前后,其影响在1840年前后至1919年间表现得特别突出。因为这个时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真正有意识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近代国人从被迫睁眼看世界到主动向西方和日本讨教的时期。鉴于当时英国是列强中之列强,加之英美贸易占据清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英语很自然就成了一种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然而,要探究近代中国英语的历史,必须首先搞清中国洋泾浜葡语和洋泾浜英语的历史。
洋泾浜语是为了和其他某个集团进行交际而特意创造的语言变体,几乎都是外来者与当地底层民众为了生活与做生意的需要而相互接触中自发产生的,不存在屈折形态,学起来比较简单。由于交流的最主要需求出自贸易,所以洋泾浜语多半是贸易语言。从十六世纪欧洲新航线开通以来,中西接触明显增多。首先从海路来到中国(广州)的西方人是葡萄牙人,葡语作为一门异族语言被葡萄牙商人、传教士和外交官带到中国,立即就与中国人的本族语言——汉语发生碰撞和交融。这样,葡语便与粤语产生某种混合,不久演变成在澳门地区的中国人与葡萄牙人之间的通用语言,即“洋泾浜葡语”(Pidgin Portuguēs)或“广东葡语”(Cantāo Portuguēs)。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洋泾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