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性别
【摘要】:翻译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向其他学术领域开放,并且在积极吸收其他元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经过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的“语言学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文化转向”。这一转向具有重大意义,它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维度,女性主义便是其中振奋人心的一种研究视角。由于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性别”成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由文化构建的“性别”概念也由此进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性别研究与翻译研究的结合激起了翻译领域有关性别问题的热烈讨论,女性翻译家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重新发掘和重新阅读。借助“性别”这一概念,翻译研究被重新定义,正朝着一个新的高度发展。
本论文受到女性主义中性别研究的启发,试图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翻译中的性别角色。本文将翻译置于文化这一大背景之下,探索了翻译中的性别问题;同时将杨必翻译萨克雷的《名利场》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以此颠覆女性翻译家继承下来而被迫面临的“双重劣势”,既女人劣于男人,译者劣于作者。最后通过借鉴女性主义中的“双性同体”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性同体”的翻译模式以解决翻译中的性别问题。
全文由五个章节及引言和结语构成。
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该论文的出发点,即性别研究与翻译研究的交叉结合,同时提出了该论文写作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为全文写作提供了历史背景与理论范式,集中论述了性别与翻译的关系。在简要梳理了女性主义中性别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译中的性别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