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BOT模式及其控制体系研究
【摘要】: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筑—运营—转移,它是利用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的资金来进行传统上应该由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专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形式。BOT模式是1984年由土耳其总统首先提出的,由于其弥补了政府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并且提高了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得到了世界各国,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广泛应用。
我国的BOT模式运作起步较晚,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推广的。但是,由于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优越性,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开。同时,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针对该模式的控制体系。控制体系在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了BOT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中存在若干的问题和隐患。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这些问题和隐患所在。它分布在BOT模式的B、O、T三个环节上,即项目选择、投资商选择、产品定价、项目移交。
接着,用博弈论的方法,对BOT模式所涉及的主要参与主体——政府、项目公司、社会公众——的利益点,及其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各个利益主体在现有的控制体系下相互博弈是造成该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现有的控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过程控制机制不完善,各方的认识存在偏差以及公众参与度不够,导致了参与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恶性的博弈,从而引发模式运行中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博弈是客观存在的,消除参与主体间的博弈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完善和创新控制体系,来改变博弈的游戏规则,从而实现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