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解析《超级女声》:媒体、企业、大众的共谋

陈卓  
【摘要】:《超级女声》仅仅举办两届,便风靡全国。它从一个省级卫视创办的栏目,成为一场全民动员的“娱乐大餐”,敢于与央视叫板。而媒体——湖南电视台,企业——蒙牛乳业集团,大众——参与者与受众,三方都实现了多赢的局面。一场《超级女声》,三方皆大欢喜。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范畴是以《超级女声》节目本体为主,兼评《超级女声》引发的文化现象。通过分析2005年《超级女声》以及超女现象产生背景和扫描,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符号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理论,解读《超级女声》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电视栏目成为一个影响整个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对活动环节进行剖析和解读,发现它自身运作和实施环节的特色与优势:成功地运用品牌战略、整合营销传播策略、CIS战略、产业化战略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相关数据得出:《超级女声》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经济效益。反思《超级女声》的不足与缺陷,以及超级女声现象折射出媒体在文化传递的社会功能上的失职。 通过对《超级女声》的个案分析,透过“超级女声”现象,丰富了电视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研究,开拓了电视节目学研究的领域,增强了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 首先,前言部分对《超级女声》作一个综述。《超级女声》以及“超级女声”现象的热潮,引发笔者的思考与研究。 第一部分对《超级女声》以及“超级女声”现象作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世界各地狂欢节[J];西部广播电视;2009年02期
2 王宗峰;;两个不同维度的意识形态文本——对“神舟六号”和“超级女声”的解读[J];学术界;2006年05期
3 里纪;请为我们造出一个狂欢节来[J];当代电视;1995年04期
4 胡和平;;解读“超级女声”[J];艺术教育;2007年10期
5 许苗苗;;斯道雷与开放的文化理论[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6 朱大可;嘉年华:从寂静的民俗到尖叫消费[J];新闻周刊;2004年24期
7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J];全国新书目;2002年08期
8 于闽梅;;澄清误读与保住底线——评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1期
9 汪振军;管青山;;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10 汪磊;;“超级女声”的“快乐中国”之旅——直面电视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时代[J];当代经理人(下半月);2005年01期
11 张筱菲;;“超级女声”中“他者”角色研究[J];科技资讯;2006年10期
12 郭晓琳;;通过“超级女声”浅谈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方向[J];理论界;2009年08期
13 王刚;王晓红;;“快乐女声”狂欢化的全球性特征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14 王艳;裘淑琪;;从《超级女声》论电视传媒的整合营销传播思路[J];电影文学;2007年10期
15 曹海峰;;新媒介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分众化研究[J];求索;2008年12期
16 马艺;;“文化自觉”中的大众文化研究新视角——评《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05期
17 宁俊红;杨宏庭;;传媒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研究及其前瞻[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8 陈虹;;论真人秀节目的选手建构[J];新闻界;2007年03期
19 陈虹;;论真人秀节目的悬念形成机制[J];新闻界;2007年05期
20 蒋忠波;;从庸众到战士——论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受众观的嬗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张惠君;安利敏;徐轶群;赵晴;伍波;贾君卿;李远;;超级女声:2005年的文化事件——对一次大众文化“本土经验”的反思[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玉勤;;从狂欢节理论看城市休闲广场的文化意义[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5 高侠;王莉;;论大众文化视角下的休闲体育[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6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杨翔;;超级女声与电信业务转型的思考——广州电信之夜超级女声演唱会冠名活动启示[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雷跃捷;;中国内地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嬗变轨迹[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范春霞;;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10 范春霞;;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8 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卓;解析《超级女声》:媒体、企业、大众的共谋[D];四川大学;2006年
2 范凤丽;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周颖;舒曼钢琴组曲《狂欢节》作品第9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琼;消费文化的一面旗帜[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陶凌;中国真人秀娱乐节目的文化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林力;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厦门大学;2007年
8 戴岗;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服装表演[D];苏州大学;2008年
9 薛峰;论“超女”的成功及其对电视真人秀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孙亚春;青年思想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勇;国际狂欢节市场一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黄标;再掀家电促销大战[N];中山日报;2005年
3 商报记者 扈明;京城今夏最大规模狂欢节开场[N];北京商报;2009年
4 肖克凡;从狂欢节想到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薛卫东;西班牙的拉扎狂欢节[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6 临文;舞醉法国尼斯狂欢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张川杜;巴西狂欢节赚足2.7亿[N];发展导报;2004年
8 张丽芬;玛雅再掀鹏城暑期旅游狂潮[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胡毓菁;书香城市呼唤更多狂欢节[N];苏州日报;2008年
10 西博;疯狂有序的巴西狂欢节[N];国际商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