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2+)对变异链球菌单菌种生物膜影响的研究
【摘要】:
非贵金属材料中的镍铬合金因价格便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广泛用于冠、桥修复。镍铬合金在口腔内受到腐蚀,有一定的Ni~(2+)析出。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以菌斑生物膜的形式存在于口腔内。各种微生物在生物膜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生化物质与信息的交流,协调生长并处于动态平衡,形成复杂的生态环境。Ni~(2+)作为异体物质进入人体口腔,改变了原有的微生态环境。微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否对微生物存在的形式---菌斑生物膜产生影响,而改变其致病性,导致修复后继发性龋病、牙周病、义齿性口炎等的发生,还有待于研究。
变异链球菌是人口腔中最主要的致龋菌,也是戴用口腔修复体后继发龋患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通过观察Ni~(2+)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分析临床常用的冠、桥修复材料----镍铬合金在口腔内腐蚀产物中的Ni~(2+)与修复后继发性病变的关系。
将变异链球菌ATCC 25175置入在含有不同浓度的Ni~(2+)的液体培养基中,厌氧培养24小时,待其形成单菌种生物膜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并定量检测粘附的变异链球菌数量(CFU)。
当Ni~(2+)浓度在7.5 mg╱L以上时,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开始明显减少,随着Ni~(2+)浓度的增大,变异链球菌的粘附量进一步减少,成负相关关系。
细菌生物膜图像随Ni~(2+)浓度的不同出现一些变化。当Ni~(2+)浓度为3.75 mg/L时,细菌生物膜与正常生物膜的形态相似;当Ni~(2+)浓度为7.5mg/L时,细菌之间的相互粘附开始减少,生物膜的正常形态逐渐消失:当Ni~(2+)浓度为30mg/L以上时,生物膜开始脱落,生物膜变薄;当Ni~(2+)浓度为120mg/L时,未见到生物膜形成,细菌呈游离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Ni~(2+)浓度的增加,变异链球菌的粘附量呈递减趋势,细菌间的粘附减少,形成的单菌种生物膜脱落,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提示Ni~(2+)造成的口腔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变异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结构的改变。但由于菌斑内部存在多种微生物协同和拮抗作用,合金腐蚀析出的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否存在交叉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