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电影”与中国“文人电影”之比较
【摘要】:
20世纪影坛出现了电影向文学转化的现象,彼时东西方都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和作家加入到电影创作中,他们的出现导致了文学技巧和思维理念等深层次的因素加入到电影创作中。以往人们常常认为改编意味着单纯从故事到电影的单向流动,但是作家文人的登台亮相使得人们渐渐从这样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认识到电影与文学关系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在这种多样化中最能为引人注目的是发源于法国“作家电影”和中国的“文人电影”,前者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浪潮运动,而后者更是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崭露头角了。
这两种电影虽然都是从文学中衍化生成,但是由于本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所处年代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他们呈现给观众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表象:“作家电影”慷慨激昂,充满咄咄逼人的颠覆意识;而“文人电影”却含蓄委婉,饱含沉稳持重的审美风格。若要将他们之间的不同在这篇短短的文章中表达清楚,或许应该从他们在处理相似的题材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着手分析,比如电影中的文学与诗学、社会诉求和哲学思考等等。
相对于“作家电影”系统的实践与研究,中国“文人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流派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早期中国电影时间中就已经出现,但是长久以来一直偏居一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肯定。“文人电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都不成体系,对其美学意蕴及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联系乏充分的研究,本文意在从美学意蕴入手,通过研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平淡自然这几个古典美学范畴,分析“文人电影”与古典美学的内在联系,总结“文人电影”的镜语特征,剖析当前“文人电影”存在的不足,着重分析中国“文人电影”对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当前世界影坛百家争鸣、众说纷纭的形势下,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提出如何从容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现实语境,致力于东西方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以及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化,用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华使电影这一外来艺术形式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韵味。中国诗意电影任重而道远,发展诗意电影是振兴中国民族电影的途径之一,从而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电影这样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通过借鉴文学中优秀的思想和技巧,应该可以做到摆脱文学附庸的地位,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通过研究也能看出由于两国作家和文人本身创作态度的不同,导致了两种电影完全不同的命运。作为商品和艺术品综合体的电影,如何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做到既不丧失自己的艺术原则,又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也希望能借此提供给正在找寻出路的中国民族电影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J905
|
|
|
|
1 |
陈怀皑,谢添,吴贻弓,饶曙光,田壮壮,饶曙光,石晓华,饶曙光,徐银华,杨延晋;对话:娱乐片[J];当代电影;1987年03期 |
2 |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张京媛;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当代电影;1989年06期 |
3 |
尹鸿;1999中国电影备忘[J];当代电影;2000年01期 |
4 |
陈墨;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J];当代电影;1995年02期 |
5 |
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策略分析[J];当代电影;1995年04期 |
6 |
章明;致友人的一封信[J];当代电影;1996年04期 |
7 |
朱枫;千金难买回头看[J];当代电影;1996年04期 |
8 |
田卉群;回归古典──记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部分参赛影片的古典主义倾向[J];当代电影;1996年05期 |
9 |
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二元性发展[J];当代电影;1996年06期 |
10 |
尹鸿;国际化语境中的当前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