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开源软件研究
【摘要】:
20世纪末,一场以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OSS)为代表、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为目的的开发模式和变革运动在全球广泛兴起,并以它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尤其是在开源操作系统Linux大获成功之后,开源软件逐步走进了公众的视野。
开源软件以“开源社区”(open source community)为基础,以“信息共享、源代码共享”为宗旨,强调软件的协作开发与自由使用,这与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文化不谋而合,因此国际上有一部分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对这类软件颇为看好,甚至有专家提出,开放源代码是web2.0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已成为现代图书馆软件系统发展的新选择。但同时,这场基于开放源代码首倡行动(Open Source Initiative,简称OSI)的开源软件运动在全球图书馆领域内的推广也受到了诸多置疑: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自由软件、免费软件以及公有软件有何不同?这种新型的开发模式对于图书馆建设有何益处?目前已有的图书馆开源软件有哪些?它们的功能如何,运作情况如何,是否能有效满足图书馆建设的需求?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对这类软件又持何种态度?它会成为图书馆商业软件的替代品吗?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无疑是开源软件在图书馆领域内获得推广的前提条件。
由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现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基础,最有可能受到开放源代码思想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为立足点,以目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线索,从市场环境、经济基础、技术模式、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集中讨论与分析了开源软件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开源软件是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选择,它为图书馆建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基于开放源代码原则的软件开发必将改变现存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模式,解决各图书馆在软件开发与使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其次,本文通过对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发展现状的调研和评估,为开源软件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中的选择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最后,本文着眼于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图书馆在推广应用开源软件进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应采取的相关策略。
全文由综述、正文(共八章)等部分组成。
综述部分主要对目前国际范围内关于开源软件在图书馆内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第1、2章是全文基础,主要论述了开源软件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理论以及开源软件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第3、4、5章从市场现状、技术模式以及开放标准等方面,深入论证了开源软件在图书馆自动化领域内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6章对目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进行了调研,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国外此类研究成果,并利用OSMM模型分析了开源自动化系统的成熟度,为开源软件在图书馆内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实践依据。
第7章就我国应如何推进开源软件在图书馆内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第8章即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