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秸秆气化工程[J];内江科技;1999年03期 |
2 |
江莉龙,叶炳火,林帆;稀土元素对浸渍型无铬CO高温变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3 |
王月兴,张鸿源,王兰金,潘燕,范正平;γ射线照射同时吸入苯、甲苯和CO对家兔的复合作用(英文)[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0年02期 |
4 |
李茸,马建泰,周霞,苏致兴;La_(1-x)Sr_xCo_(1-x)B_xO_3(B=Fe,Ni,Cr)催化CO氧化活性及其表面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5 |
陆思华,白郁华,龚幸颐,虞江平;北大园区室内空气质量卫生学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年01期 |
6 |
王关嵩,钱桂生,杨晓静,李淑平,陈维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受低浓度一氧化碳作用后迁移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7 |
曹凤云,苏新梅,叶青,周克斌,王道;CO_2激光器内工作气体再生的催化剂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8 |
司玉昌,刘漫辉,孟令鹏,郑世钧;表面吸附和计算方法的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9 |
陈永华
,马福泰
,楼辉;REMeO_3氧化物半导体的CO气敏特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7年02期 |
10 |
刘健;碳纤维生产车间污染生成浅析及评价[J];山东科学;1998年01期 |
11 |
汪健,张寒洁,颜朝军,李海洋,鲍世宁,徐亚伯,刘凤琴,奎热西,钱海杰;用同步辐射光研究CO在Cs/ Ru(100)表面的吸附[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
12 |
曹晓燕,张文虎,袁华堂,张万林,林荫浓,周作祥,张允什;Co对NiO_xH_y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英文)[J];电化学;1999年01期 |
13 |
刘武,任多敏,黄光明,刘立民,沈嵘;一氧化碳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S1期 |
14 |
雷元礼,薛赛凤,刘敏;载钯煤气检测试纸的研制[J];贵州科学;1996年01期 |
15 |
曹晓燕,王一菁,王彩云,袁华堂,周作样,张允什,王利杰;Cd对氢氧化镍电极性能影响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16 |
郑明森,陈声培,孙世刚;碱性介质中纳米薄膜Ru电极上CO吸附的异常红外效应[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6期 |
17 |
何凤荣,王宇,刘冠昆,沙励嫦;二甲基亚砜中Dy和Co的电化学行为[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18 |
刘文静
,樊惠玲
,李春虎
,郭汉贤;CO对ZnO脱硫行为的影响[J];太原科技;2001年06期 |
19 |
汪波,屠兢,俞寿明,伏义路,林培琰,翟曙光,杨晓亮;钾盐在烟草燃烧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20 |
姜艳霞,丁楠,郑明森,陈声培,杨毅芸,孙世刚,陈国良;载钯分子筛修饰电极上CO吸附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