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藻细菌特性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摘要】:
微囊藻水华是蓝藻水华中最严重的一类。主要特点是发生普遍,持续时间长,且多数产毒,危害性很大。目前认为,藻毒素(MC)对人体的急性或慢性毒作用主要表现为使肝脏充血肿大,严重时可导致肝出血和坏死。另外调查发现,饮用水中MC的存在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和肠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应用微生物对微囊藻水华进行生物防治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本研究以从俄罗斯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有溶藻作用的细菌(菌株编号9404)为实验材料,对其特性和发酵条件进行研究。
采用传统的表型分类、化学分类等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对9404细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水平的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该细菌的细胞呈杆状,革兰氏阳性,能发酵葡萄糖,但是不能从葡萄糖发酵产气,不能水解淀粉,过氧化氢酶阴性,在营养肉汤中不能连续传代存活,而且兼性厌氧条件下生长。根据该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该细菌为幼虫芽孢杆菌(Bacillus larvae)。
用B.larvae的培养液、5000r离心10min所得的上清液分别处理蓝藻水华中的主要藻类铜绿微囊藻905(Microcystis aeruginosa 905)、铜绿微囊藻562(Microcystis aeruginosa 562)和念珠藻(Nostoc),研究它们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B.larvae有很强的溶藻效果,肉眼观察到藻细胞经培养液和上清液处理后,呈现棕黄色;显微镜观察处理有很多碎片,完整藻细胞很少;电镜观察藻细胞的细胞壁破裂,细胞质流出,细胞分解。另外,B.larvae的杀藻物质有一定热稳定性,在60℃下加热10 min还有较好溶藻效果。此外,上清液经蛋白清液经蛋白酶K作用后,溶藻活性明显降低,由此推断B.larvae产生的溶藻物质可能是蛋白质或者是含有蛋白质组分的复合物。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设计实验,本实验对B.larvae的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系统研究了液体发酵培养基的pH值、培养温度和时间、接种量对B.larvae发酵产物上清液溶解铜绿微囊藻905(Microcystis aeruginosa 905)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7.0—7.4、接种量为10%、培养温度35℃、转速170 r/min、振荡培养96 h时,B.larvae发酵产物的溶藻活性最好。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粉5g/L,硫酸铵3g/L,NaCl为0.2g/L。
|
|
|
|
1 |
邱雷;;蓝藻水华危害初探[J];今日科苑;2009年10期 |
2 |
赵以军,王旭,谢青,程凯,李玉元,吴红艳,赵进,甘小妮;滇池蓝藻“水华”微囊藻毒素的分离和鉴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3 |
肖迪;赵梦石;;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治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10期 |
4 |
马荣华;孔繁翔;段洪涛;张寿选;孔维娟;郝景燕;;基于卫星遥感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认识[J];湖泊科学;2008年06期 |
5 |
胡传林;万成炎;吴生桂;丁庆秋;潘磊;;蓝藻水华的成因及其生态控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
6 |
刘建康,谢平;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
7 |
张渊智;段洪涛;;芬兰海岸带水域蓝藻水华遥感监测(英文)[J];湖泊科学;2008年02期 |
8 |
戴瑾瑾;陈德辉;高云芳;马庆;;蓝藻毒素的研究概况[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1期 |
9 |
夏健;钱培东;朱玮;;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提前暴发气象成因探讨[J];气象科学;2009年04期 |
10 |
包小峰;卢彦;朱彤阳;沈萍萍;;含微囊藻毒素的蓝藻水华提取物对小鼠抗氧化酶的毒性作用(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
11 |
任健;商兆堂;蒋名淑;秦铭荣;蒋薇;;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的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
12 |
吴祖立,钱华冬,姚从斌;鸽冠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5年03期 |
13 |
刘国臻;龚家军;;雷电灾害事故鉴定方法及其应用初探[J];湖北气象;2006年02期 |
14 |
杨顶田;潘德炉;;蓝藻的卫星遥感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6年04期 |
15 |
田俊策;叶恭银;;鳞翅目昆虫血细胞鉴定与分离纯化的几种方法[J];昆虫天敌;2006年04期 |
16 |
宫雪超;于丽杰;高金秋;;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与鉴定[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7 |
王芳;曹际娟;王金玲;孟祥勇;;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快速检测鉴定方法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
18 |
徐为坚;陈兰荪;;基于蓝藻水华控制的脉冲微分方程模型[J];广西科学;2008年01期 |
19 |
余博识;吴忠兴;朱梦灵;吴幸强;彭欣;覃家理;李仁辉;;水果湖湾蓝藻水华的形成及其对东湖影响的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
20 |
洪庆红;成则丰;李群力;;FTIR聚类分析法应用于菟丝子真伪的鉴别[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