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生产中废活性炭的再生方法研究及工艺设计
【摘要】:天然气法也称为氢氰酸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甘氨酸生产技术路线之一,该法生产甘氨酸的特点是成本低,产品质量好,一般纯度可以达到99%以上。
在天然气法生产中,为了获得精制的氨基乙酸,工程上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脱色,但是脱色后的废活性炭一般采用丢弃或焚烧等手段进行处理,没有重复利用,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同时也进一步致使甘氨酸生产成本升高。所以需要对甘氨酸脱色后的废活性炭进行再生,这样不但可以回收附着在废活性炭上的甘氨酸产品,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通过对废活性炭所吸附的带色基团物质的分析表明:在HCN与HCHO反应合成羟基乙氰的过程中加入了稀硫酸,在不锈钢反应器内就引入亚铁离子,而过量的HCN与铁离子络合,就形成了亚铁氰的络合离子[Fe(CN)_6]~(4-),被氧化后又会产生[Fe(CN)6]3-离子,与不锈钢内的成分Fe、Cr、Ni、Mo等元素络合,产生了棕黑色的物质。所以活性炭所吸附的主要物质为亚铁氰酸盐和铁氰酸盐。
本文通过对废活性炭的各种再生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热再生中考察了温度及再生时间的影响,得热再生的最佳再生条件为:温度600℃、时间为180min;溶剂再生探讨了酸的质量分数、与活性炭的配比以及其他再生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再生的最佳再生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为70%,与废活性炭的质量比大于1.5:1均匀混合,在高压釜内的最佳再生条件为:温度160℃、压力0.6181MPa、在压力釜内反应3小时;微波再生考察了微波照射时间,功率、以及负载量对再生效果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再生条件为:浓度为3 mol/L的ZnCl_2与5g活性炭混合,在功率为800W的微波场中照射7min效果最好。
通过以上三种再生方法的再生效果对比,活性炭在酸再生的条件下再生率最高,其吸附性性能为新鲜活性炭的的94.15%,并且能够多次再生,再生效果好,反复三次再生的吸附性能依然能够达到新鲜活性炭的80%以上。
本文以酸再生的试验数据为基础,针对15吨/天的废活性炭再生进行了初步的工艺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
|
|
|
1 |
李亚新,陈文兵;粒状活性炭厌氧生物再生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
2 |
杨瑛;李全禄;郑文轩;;水处理活性炭的超声波再生技术[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3 |
张春艳;张国平;;草甘膦除草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4 |
傅大放,邹宗柏,曹鹏;活性炭的微波辐照再生试验[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5期 |
5 |
连明磊;冯权莉;宁平;;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技术研究进展[J];贵州化工;2007年01期 |
6 |
陈皓,赵建夫,刘勇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再生吸苯活性炭的研究[J];化工环保;2001年02期 |
7 |
杨斌武,蒋文举,朱晓帆,刘小燕,何媛媛;微波辐照法再生载硫活性炭的研究[J];化工环保;2003年03期 |
8 |
刘勇弟,高勇,袁渭康;超临界流体活性炭再生技术[J];化工进展;1999年01期 |
9 |
张会平,叶李艺,傅志鸿,张盛钰;活性炭的电化学再生技术研究[J];化工进展;2001年10期 |
10 |
吴奕;活性炭的再生方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5年01期 |
|
|
|
|
|
1 |
宋小霞;郑洋;汪群慧;胡华龙;郭琳琳;;日本危险废物统计制度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1期 |
2 |
李水清,池涌,李润东,马加德,严建华,岑可法;基于3T思想的城市垃圾回转窑焚烧系统的设计[J];动力工程;2002年05期 |
3 |
李现勇,肖云汉,蔡睿贤;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能源化技术分析[J];动力工程;2003年01期 |
4 |
陈彤,李晓东,陆胜勇,谷月玲,严建华,岑可法;湿法除尘对垃圾焚烧炉中二恶英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2年06期 |
5 |
王学涛;焦有宙;金保升;徐斌;吴健;;SiO_2添加剂对城市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J];电站系统工程;2007年05期 |
6 |
王琪;段华波;黄启飞;;危险废物鉴别体系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
7 |
邓晶;李要建;王蕊;田君国;徐永香;盛宏至;;等离子体电弧炉内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
8 |
王学涛,金保升,仲兆平,党小剑;添加剂对垃圾焚烧炉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J];锅炉技术;2005年03期 |
9 |
杜军,王怀彬,金霄;国内外垃圾焚烧炉技术概述[J];工业锅炉;2003年05期 |
10 |
刘朝阳;;回转窑式医疗废弃物焚烧处置系统开发与应用[J];工业锅炉;2007年02期 |
|
|
|
|
|
1 |
薛照明,杨家祥,夏修启;草甘膦中间体双甘膦的合成研究[J];安徽化工;1993年04期 |
2 |
张利波,彭金辉,张世敏,范兴祥,郭胜惠;微波辐射烟杆氯化锌法制造活性炭工艺[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
3 |
高勇,朱晓蒙,朱中南,袁渭康;超临界反应条件下Y型分子筛催化剂失活的研究[J];催化学报;1995年01期 |
4 |
甘琦;周昕;赵斌元;胡克鳌;;成型活性炭的制备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1期 |
5 |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
6 |
张晓昕,郭树才,邓贻钊;高表面积活性碳的制备[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4期 |
7 |
李亚新,陈文兵;粒状活性炭厌氧生物再生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6年02期 |
8 |
赵树森,王岚湘,郭幼庭,杨秀德,汪华林;粉状活性炭再生工艺条件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
9 |
刘守新,王岩,郑文超;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10 |
戴芳天;活性炭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