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三峡水库的建成将产生巨大的经济、防洪等综合效益。但是,水库的建成与运行也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对次级河流的影响。
临江河是三峡库区库尾的一条次级河流。成库前,流速较快,河道比降大;但是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受到干流回水的顶托作用,临江河部分河段形成回水区(河段),该区域流速大幅减缓、河道变宽、水深加大,水体也由原来的河流型水体转变为湖泊型水体;加之氮磷充足、光照适宜,这些为回水河段的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为此,论文以临江河回水河段为对象,全面研究了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浮床技术对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进行防治,并就其机理展开了探讨。研究成果如下:
①通过水质分析、实地调研、TSI评价及因子综合得分评价等方法研究了临江河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特性。结果发现:
1)回水河段始终处于富营养化水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每年的5月和夏秋之交尤为严重,其中回水腹心区的富营养化程度又相对较重。
2)绿藻、硅藻为回水河段的绝对优势藻群,以小球藻、四尾栅藻和颗粒直链藻为常见种。蓝藻为第三优势种群。
3)水温、流速、磷和硅为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因子。统计模型中,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是较为理想的模型。
②采用灰关联的分析方法评判了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发现在春季和冬季,水温的影响最大,SiO3-Si次之,TN的影响较小。
③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结果表明:
1)培养水体中Chl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呈二次曲线的变化模式,其中温度、光照、水动力、泥沙含量和初始氮营养盐水平对藻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呈向上抛物线型,而初始TP浓度、硅酸盐浓度对比生长速率的影响呈对数关系。
2)氮、磷及硅的半饱和浓度分别为0.326 mg/L、0.163 mg/L、0.095mg/L。
3)藻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平均水温22℃、硅酸盐浓度1.98mg/L、光照约4000~4200lx、水动力为60 r.p.m。
④论文采用人工浮床技术防治临江河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在此基础上就人工浮床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强化措施进行了探寻。结果发现:
1)美人蕉浮床、风车草浮床对富营养化的防治效果良好,特别是抑藻效果良好。对COD、TN及TP的平均去除率达20%以上,可削减50%以上的Chla。
2)浮床运行的最适水温为25~29℃;植物生长状况与浮床系统的净化能力呈线性关系;较为理想的岛覆盖率可取45%~60%。
3)在植物根系悬挂人工介质是最好的强化措施;而通过机械曝气仅可增加去污能力;增大浮床覆盖率仅对提高Chla的削减能力有明显效果。
⑤论文还还从水力特性、DO特性及物料平衡等方面研究了人工浮床防治富营养化的机理。结果显示,人工浮床系统的实际流态介于理想推流和完全混合流之间;浮床系统沿程(水流方向)和水深方向均形成了良好的DO浓度梯度分布;底泥沉积是人工浮床系统中氮磷的主要去除途径,占氮磷去除总量的60%以上。人工浮床中的植物可通过吸收污染物、改善DO分布、提高DO含量、遮光及化感作用来控制富营养化。
|
|
|
|
1 |
董炜,马桂兰,杨衡,张彬,耿文龙,刘志强;浮床离子交换器在大同矿务局的初步应用[J];同煤科技;1996年04期 |
2 |
袁世平,李俊文,宋晶冰,刘明,卢戈平;自调控浮床离子交换器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1998年01期 |
3 |
闫静,辛丽艳;D_(301)树脂性能对阴双室浮床运行的影响[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4 |
宋业林;除盐系统“漏Na~+”的原因及防止[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5 |
何成达;循环水流—浮床种植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6 |
宋业林;关于再生式浮床再生比耗高出水质量差的原因探讨[J];工业水处理;1999年03期 |
7 |
马丽霞;某炼油厂一级浮床除盐系统阳床工艺特性及调整试验[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8 |
马立珊,骆永明,吴龙华,吴胜春;浮床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动态及效率的初步研究[J];土壤;2000年02期 |
9 |
周江红;浮床集水装置故障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有色设备;2001年05期 |
10 |
周柏青,陈志和,钱达中,华世昌,崔汉桥;离子交换脱盐系统的扩容降耗改造[J];大氮肥;1996年03期 |
11 |
李欲如;操家顺;徐峰;周金余;;水蕹菜对苏州重污染水体净化功能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年01期 |
12 |
操家顺;李欲如;陈娟;;水蕹菜对重污染河道净化及克藻功能[J];水资源保护;2006年02期 |
13 |
杨婷婷;操家顺;周勇;周凌;;原位围隔耐寒高羊茅浮床对苏州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J];湖泊科学;2007年05期 |
14 |
宋业林;;阳浮床再生中省去“正洗”的探讨[J];水处理技术;1987年04期 |
15 |
宋业林;;浮床运行中的一点体会[J];水处理技术;1987年05期 |
16 |
袁世平,刘海宁,袁非,卢戈平,宋志刚;吉化公司化肥厂软化水系统改造[J];中氮肥;1999年04期 |
17 |
孙广深,田希银,黄兴伟;ZLM型浮床式密闭隔氧装置在塔中四油田的应用[J];节能技术;2000年01期 |
18 |
牛小磊;杨夏欣;王志远;刘宏斌;;美人蕉对西安护城河水体净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6期 |
19 |
徐凛然;袁艳林;袁世平;;均配液浮床技术应用实践[J];工业水处理;2010年07期 |
20 |
郭沛涌;朱荫湄;宋祥甫;丁炳红;邹国燕;付子轼;吕琦;;陆生植物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rum)对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围隔实验研究——氨氮的净化效应及其动态过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