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相关技术研究
【摘要】:谐振式微加速度计是基于MEMS制作技术的、具有稳定性好和准数字的频率信号输出等优点的新型微加速度计。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原理、制作、信号处理、测试方法等相关理论和技术,并对制作的样机进行了测试。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可概括如下:
介绍了微机械加速度计的需求概况,总结对比了各种类型微加速度计的特点,分析了微机械谐振式加速度计国内外研制现状,归纳了研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介绍了平板电容存在静电负刚度的原理,并分析了如何将静电负刚度应用于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设计中,根据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动力学原理,确定了结构参数和加载电压对灵敏度的影响,得到了量程、灵敏度和结构稳定性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了频率差分双端固支音叉梁的动力学原理,提出通过减小音叉梁固定连接端刚度的方法来抑制面内低阶模态的干扰,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验证,为合理设计音叉梁结构提供了依据。分析了静电驱动力对加速度计分辨率和输出频率稳定度的影响,确定了闭环驱动控制的要求。
介绍了键合后深刻蚀体硅工艺过程,对设计的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表芯进行了流片。对制造的微结构进行了几何尺寸的光学静态测量,确定了微结构谐振频率的范围。利用激光频闪干涉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挑选好的裸片进行了开环特性动态测试,发现了同频干扰现象。针对微机械谐振式电容传感器中普遍存在的同频干扰问题,分析了干扰来源,提出从微结构版图布局及结构差分设计、频率调制解调等几个方面的干扰抑制方法,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适性,针对相同工艺制造的具有相同测控要求的微机械谐振陀螺进行了实验研究,成功利用高频方波调制、模拟开关解调方法实现了微机械陀螺开环特性的测量,真空圆形储能焊封装下驱动模态对应的谐振频率为13.552kHz,品质因数Q约为1800。
根据静电驱动的微机械谐振传感器闭环恒幅驱动的共性要求,确定了振动幅度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案,鉴于真空封装下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系统的高阶弱非线性,提出采用近似平均法求解系统的平衡点及线性化后分析系统的稳定条件。建立了多种条件下以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为例的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闭环线性反馈的自激驱动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表明,只有直流参考电压大于起振临界条件,系统才能从不稳定平衡点过渡到稳定平衡点;系统相位偏离相位平衡条件将导致驱动力频率发生变化,太大的偏差系统将不能起振;调节滤波器的时间常数可以改变动态起振时间;当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变化时,自动增益控制环在没有PI控制器下无法实现恒幅驱动。在PI控制器作用下,稳态振幅只与直流参考电压大小有关,但PI控制器的参数需要满足约束条件,不同的参数对应不同的动态性能,稳态值不受影响。鉴于加速度计表芯制造进度的滞后,前期采用微机械谐振陀螺对上述理论分析结论进行了实验验证,利用自激原理成功实现了陀螺的稳定起振,10分钟内频率最大偏离稳态值为0.04Hz,输出信噪比达到80dB,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吻合。
在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结构封装品质因数较小时,分析了在幅度开环控制下,单一的锁相环控制下的系统行为,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要实现稳定的闭环频率跟踪,积分控制器需要满足约束条件;在谐振频率变化条件下,不能实现恒幅驱动。在加入幅度自动增益控制环后,幅度控制环和频率跟踪环相互耦合;有PI控制器可以实现恒幅驱动和稳定的频率跟踪,但PI控制器参数的选择需要满足稳定条件,参数还影响系统的动态性能。
对制造的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利用前述频率调制解调方法进行了开环测试,测得在直流驱动电压为15V,交流电压峰-峰值5V条件下,检测端固定电容大约为0.4pF,测试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相一致,变化电容大约为3.1fF。谐振频率约为35.746kHz,品质因数约为1400,再次验证了该干扰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利用前述自激驱动方法成功实现了静电刚度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稳定谐振,在闭环翻转测试中,在检测端加载1V直流电压时,灵敏度为18Hz/g;加载5V直流电压时,灵敏度为58Hz/g,闭环谐振频率10分钟内最大偏差0.2Hz,分辨率约为3.5mg。
最后,总结了研究内容和得出的一些有益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
|
|
1 |
郇勇,张泰华,杨业敏,曾昭君;用Hopkinson杆冲击加载研究高量程微加速度计芯片的抗过载能力[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
2 |
熊继军;范波;郭虎岗;高建飞;;微加速计固有频率的推导及验证(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8年09期 |
3 |
谭晓昀;王利颖;刘晓为;姜一鸣;陈伟平;;用于加速度计基于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设计(英文)[J];电子与封装;2009年07期 |
4 |
田云辉,王世华,张涛,周肇飞;光干涉法测量微机械零件变形的研究[J];光电工程;2002年05期 |
5 |
冯宇翔,董景新,赵长德,吴天准;利用单片机实现微加速度计性能自动测试[J];微纳电子技术;2005年07期 |
6 |
谭晓昀;周贤中;刘晓为;;Sigma-Delta微加速度计改进型梳状滤波器的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7 |
古玉锋;田梦君;常洪龙;;基于Σ-Δ调制技术的微加速度计系统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06年10期 |
8 |
刘恒;张富堂;张凤田;何晓平;苏伟;;检测电压对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
9 |
肖鹏,王冰;基于MEMS微加速度计的无视觉传感器防摇控制系统研究[J];机电工程;2005年01期 |
10 |
岳高铭;杨涛;胡莉;;基于微加速度计的低功耗无线惯性鼠标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29期 |
11 |
曾勇;杨涛;岳高铭;;基于MEMS微加速度计的振动测试仪[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6期 |
12 |
鲍爱达;徐晓辉;张英祥;范波;郭涛;;微加速度计固有频率的推导及验证[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6期 |
13 |
史建伟,陈德英;隧道加速度计的发展概况[J];电子器件;1999年03期 |
14 |
何高法;唐一科;何晓平;刘世明;;一种新型谐振式微加速度计设计和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15 |
贺玲,薛大同,雷军刚,郝一龙,董海峰;隧道式硅微加速度计的设计和制作[J];传感器技术;2003年12期 |
16 |
刘泽文,刘理天,李志坚;新型双轴电容式微加速度传感器优化设计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8年02期 |
17 |
张斌珍;宋志平;李建钊;;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构成及标定技术[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5年S1期 |
18 |
高健飞;熊继军;郭涛;范波;;微加速度计在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2期 |
19 |
姜晓波;陈文元;汤坚;钱莉;凌灵;;基于微加速度计的AIR-MOUSE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22期 |
20 |
鲍路路;孔德义;林丙涛;江儒龙;;硅微机械二维加速度计的结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