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甲烷重整技术的燃气轮机新循环的热力学特性
【摘要】:燃气轮机的优点已得到普遍认知,但传统的燃气轮机循环存在一些固有的不足,例如:整机循环热效率较低,过量空气系数较大和污染物排放量超标等。因此,目前各国都在进行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的研究,以求大幅提高燃气轮机循环的热力性能。这些研究几乎都是采用的燃料直接燃烧的方式,大多局限于物理能的梯级利用,很少涉及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利用问题。
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燃气轮机循环,采用甲烷作为燃料,在燃气轮机燃烧室中不仅进行燃烧反应,同时利用吸热的甲烷重整技术来吸收燃烧产生的高温热量。新循环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重整技术应用于动力系统中,实现提高循环热力性能以及能的梯级利用的目的,研究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次,建立新循环的系统流程和数学模型,采用平衡常数法确定系统中的独立反应数,在给定的条件下,对新循环进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研究循环热效率和比功等热力性能随参数变化的趋势。计算结果表明:新循环热效率随着压比的增大和透平入口初温的升高逐渐增大。与简单循环相比,新循环的热效率和比功均得到提高。
再次,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新循环的?效率随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新循环?效率随压比和透平入口初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与简单循环相比,新循环?效率得到提高,原因是应用重整技术使燃烧室中?耗损大幅减少,新循环燃烧室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最后,研究将新循环生成的合成气进行燃烧的再热循环。结果显示:与无再热新循环相比,再热使循环比功得到大幅提高;而再热循环热效率在低压透平入口温度较高,总压比较大时可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其中对应于最大比功的最佳中间膨胀比的值比与最大热效率相对应的值小,但都远小于传统简单循环的最佳值。并从能量的梯级利用原理分析了新循环热力性能得到提高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充分利用了燃烧过程中未转化利用的化学能部分,降低了化学反应作功能力的品位与物理能的品位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471
|
|
|
|
1 |
史克英,徐恒泳,张桂玲,王玉忠,徐国林,韦永德;天然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氧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稀土助剂的作用[J];催化学报;2002年01期 |
2 |
胡宗军,王颖,吴铭岚,邹介棠;STIG燃烧室流场特性的数值研究[J];动力工程;2000年02期 |
3 |
陈吟颖;阎维平;;生物质整体气化联合循环中燃烧室的分析[J];动力工程;2006年05期 |
4 |
高正虹,崔志娱;用相律分析固体物质分解反应的同时平衡[J];大学化学;2001年02期 |
5 |
杨玉顺,周伏秋,严家 ;注蒸汽燃气轮机燃烧室和后燃室中燃料系数的计算方法[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
6 |
张世铮,纪军;变比热气体和变比热有离解气体热力学过程的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
7 |
李志敏,张密林,刘顺隆;CRGT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分析[J];化学工程师;2001年01期 |
8 |
许珊,王晓来,赵睿;甲烷催化制氢气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3年02期 |
9 |
金红光,洪慧,王宝群,韩巍,林汝谋;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J];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2005年03期 |
10 |
李海英,郭民臣,鲁芳臣;生物质气化的注蒸汽燃气轮机循环[J];节能;2005年10期 |
|
|
|
|
|
1 |
邓先琛;;表面式换热器的分析[J];安徽工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
2 |
吴晓元,陈忠基,王世东,徐广普,李全美;气囊式蓄能器气体多变指数值域的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3 |
张霞;一种提高热氧化均匀度的方法[J];半导体学报;2004年07期 |
4 |
孙金栋,贾力,陈铁兵;烟气冷凝的环保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5 |
马朝臣;霍学敏;张强;;一种拓宽微型单管燃烧室流量范围的调节装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6 |
孙承绪,谢建明;窑炉用能的科学分析[J];玻璃与搪瓷;1988年03期 |
7 |
孙承绪,谢建明,吴为韶;璃璃池窑的分析[J];玻璃与搪瓷;1989年04期 |
8 |
彭云昆;;浅析影响工业炸药爆炸后有毒气体含量的因素[J];爆破器材;2010年04期 |
9 |
刘文河,杜秋平,陈军,刘玺庆;热管式给水预热器在油田高压直流锅炉上的应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
10 |
康国仁;臧世军;;SAGD高干度蒸汽流动模拟实验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
|
|
|
|
|
1 |
刘光明,邱发礼,郭慎独;重稀土助剂改善甲烷水蒸汽转化催化剂抗析炭性能的机理研究[J];催化学报;1990年01期 |
2 |
余林,袁书华,田久英,王升,储伟;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载体及助剂对Ni系催化剂活性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1年04期 |
3 |
吴廷华,严前古,卢伟,牛振江,茆福林,张奇能,朱明乔,钟依均,李则林,万惠霖;表面氧浓度对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活化甲烷反应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3年10期 |
4 |
吴廷华,严前古,张奇能,茆福林,郑卓群,陈飞,翁维正,万惠霖;甲烷在Rh/SiO_2催化剂表面解离的红外光谱研究[J];催化学报;2004年12期 |
5 |
许峥,李玉敏,张继炎,张鎏,何菲;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的镍基催化剂性能 Ⅱ.碱性助剂的作用[J];催化学报;1997年05期 |
6 |
章名耀,李大骥,蔡宁生,徐益谦;关于我国发展先进燃煤发电技术的建议[J];动力工程;1994年02期 |
7 |
余长春,丁雪加,沈师孔;CO_2与CH_4催化反应合成气研究[J];分子催化;1993年02期 |
8 |
曹立新,陈燕馨,李文钊;Ni系列催化剂上甲烷直接氧化制合成气[J];分子催化;1994年05期 |
9 |
纪敏,周美娟,毕颖丽,甄开吉,吴越;Ni/γ-Al_2O_3,Ni/MgO,Ni/SiO_2催化剂上甲烷与二氧化碳重整反应的研究[J];分子催化;1997年01期 |
10 |
崔济亚;变比热气动函数式及计算的准确解和近似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