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双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用电负荷不断增长、用户对电能质量与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电网设备老化、能源利用效率存在瓶颈、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电力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微网(Microgrid)作为一种整合利用分布式电源的有效形式,既能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又能通过灵活的控制提高供电质量与可靠性,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运行控制是微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良好的控制策略是微网诸多技术经济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
本文围绕微网孤岛、并网两种模式的运行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在电源层面上将分布式发电DG(Distributed Generation)分为功率间歇型并网DG和功率可控型组网DG,并网DG执行最大功率跟踪控制,而组网DG则承担起形成微网电压、频率的任务,对微网的运行特性起主导作用。以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作为并网DG的典型代表,建立了系统的完整模型,对双PWM变换器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机侧变换器控制实现风机的最大功率跟踪,网侧变换器控制实现入网功率的有功无功(PQ)解耦。对于组网DG,本文用理想直流电压源对“原动机+储能元件”的组合进行等效,着重研究其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组网DG的控制策略以下垂控制为基础,针对下垂控制无功均流性能的缺陷,本文提出补偿线路压降的无功-电压(Q-V)下垂控制方法,有效改善了孤岛运行时下垂控制的无功均流性能。并在下垂控制器的基础上设计了逆变器预同步控制单元,用于实现组网DG的平滑并联。针对微网并网运行的需要,本文在组网DG的下垂控制器中引入下垂额定点调整环以稳定其功率输出,实现PQ控制。通过该环节的投切实现组网DG在PQ控制与下垂控制之间的切换,控制上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这对于微网运行模式的平滑切换十分有利。
在系统级的运行控制层面上,采用微网分层控制体系,以组网DG的下垂控制和并网DG的PQ电流解耦控制作为底层控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微网管理器对DG和负载进行综合调控,并加入了频率恢复算法改善孤岛系统的频率质量。在分层控制体系下,微网能够实现多种运行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并能在孤岛与并网模式之间实现平滑切换,切换过程满足对重要负载的不间断供电。在微网通信失效的情况下,底层控制作为后备仍然能够维持微网的稳定运行。
最后,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微网仿真平台,对微网孤岛、并网以及模式切换等多种运行工况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微网架构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
|
|
1 |
孔宪国;;微网的潮流控制策略浅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
2 |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4 |
张昱;廖威;马早康;;微网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5 |
张章;宋海峰;;微网中的储能技术研究[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6 |
严玉廷;苏适;;云电科技园智能微网研究[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
7 |
陆健;牟龙华;;逆变型分布式电源微网的复合式综合保护初探[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8 |
杨智;;新型环保吸声材料——微网复合吸声板[A];绝热隔音材料轻质建筑板材新产品新技术论文集[C];2003年 |
9 |
洪峰;陈金富;段献忠;;微网发展现状研究及展望[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
10 |
严玉廷;卢勇;;光伏微网控制技术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