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SGA-II的基础隔震系统优化设计
【摘要】:地震是自然界的各种对人类生活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及威胁的自然现象之一,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身处地震多发地带,对于地震的研究更是至关重要。基础隔震已经被实践证实是地震下减少结构损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样的遗传算法也被学术界认为是最为有效的寻找多项未知数最优化组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对于将此两种方法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针对特定的结构进行隔震系统设计尚处于初级的研究阶段,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设计隔震系统的理念。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本文建立了框架结构的简化模型来研究各种地震波下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响应。出于简化的目的,把框架结构每层的质量集中在一个质点,楼层横向刚度则集中在连接质点的杆件中,由此则每层框架结构的多自由度计算化为横向单自由度计算,并且根据瑞利阻尼理论可以推导出框架结构的整体阻尼矩阵。
2)本文通过建立的铅芯橡胶支座刚度滞回曲线模型,结合Newmark法来计算结构的地震非线性响应,使得迭代的准确性得到了保证。
3)本文将基础隔震系统的初始刚度和阻尼比作为变量组合,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同时对于底层相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进行最小化优化计算。
4)本文对于结构顶层的加速度反应时程曲线和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能够检验基础隔震系统的有效性。
最终的计算结果显示本文运用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同时对底层相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两项地震下结构的响应指标进行最小化优化设计,计算出最适合于特定结构的基础隔震系统的初始刚度和阻尼比。
|
|
|
|
1 |
段绍春;地震作用下的基础隔震滑移分析[J];丹东纺专学报;1997年04期 |
2 |
高金英;建筑防震设计的新思维[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7年04期 |
3 |
程玉兰;隔震建筑结构地震动力响应时程分析[J];新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4 |
黄建文,赵斌,高兑现;基础隔震对结构鞭梢效应的控制作用分析[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5 |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
6 |
赵斌,梅占馨;日本建筑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7 |
王建梅;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新措施——橡胶垫基础隔震减震[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8 |
李向真,俞虹桥;新型单自由度基础隔震体系简化计算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
9 |
江宜城,唐家祥;多维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2002年02期 |
10 |
郭惠勇,张陵,蒋健;电力电容器组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优化分析和计算[J];工程抗震;2002年04期 |
11 |
李刚,杨迪雄,程耿东;基于功能的基础隔震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J];应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
12 |
杜永峰,张迪,党育,姚云龙,韩建平;基础隔震结构简化模型的振动参数识别[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2期 |
13 |
倪国葳;张玉敏;赵亚敏;;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
14 |
黄襄云,王清敏,丰定国,姚谦峰;自动复位基础隔震体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2000年03期 |
15 |
王成,王启川;工程结构隔震分析[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6 |
王建强,姚谦峰;基础隔震单层偏心结构扭转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1期 |
17 |
李爱群,毛利军;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特征与隔震层参数的优选[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2期 |
18 |
杜永峰,狄生奎,尹维祥,韩建平;隔震结构等代体系动力响应的小参数逼近解法[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9 |
黄建文,郭秉山,赵斌;基础隔震建筑楼层上设备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20 |
朱涛,杜婷,罗利华;基础隔震设计在某工程中的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