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剂对纳米悬浮液导热和凝固性能的影响
【摘要】:过冷度小或无过冷,高导热系数的纳米悬浮液用作相变储能材料是提高储能系统效率,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法。纳米悬浮液的性质在循环冷却和加热过程中保持稳定是将其应用于实际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分散剂的使用是制备出分散稳定纳米悬浮液的重要手段。借助分散剂的作用,较大尺寸的纳米团聚体可在基液中分裂成众多较小尺寸的团聚体或纳米颗粒,这些团聚体或颗粒上的分散剂吸附层能对其表面润湿性进行修饰,进而影响到纳米悬浮液的凝固成核,分散剂吸附层本身的导热系数也将对纳米悬浮液的导热系数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水基、石蜡基和月桂酸基纳米悬浮液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分散剂对这三种纳米悬浮液的导热和凝固结晶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获得了增强纳米悬浮液热循环稳定性的有效控制手段和条件。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
①采用超声振动与分散剂相结合的方法制备TiO2-水、Graphite-水、Al-石蜡和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采用Zeta电位及粒径分析仪测试纳米悬浮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电子透射电镜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纳米团聚体的形貌及其分布,研究分散剂种类、浓度和分散剂/纳米颗粒浓度比对各纳米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型分散剂增强水基纳米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作用最强,其中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效果最佳,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对Graphite-水纳米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效果最佳。SDS/TiO2浓度比是影响TiO2-水纳米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佳SDS/TiO2浓度比约为1:1;对于有机TiO2-月桂酸和Al-石蜡纳米悬浮液,具有最佳分散稳定作用的分散剂分别为阴离子型分散剂SDS和阳离子型分散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②采用最小热阻力法则和比等效导热系数相等法则建立了考虑分散剂作用的纳米悬浮液静态导热系数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纳米颗粒团聚和分散剂吸附层的影响。采用闪光法导热仪测量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的固相导热系数,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测量TiO2纳米团聚体表面上分散剂SDS吸附层的厚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TiO2纳米团聚体的大小形貌及其分布,研究分散剂SDS浓度对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导热系数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分散剂SDS的加入降低了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的导热系数,降低程度与分散剂SDS浓度密切相关。分散剂SDS浓度通过改变TiO2纳米团聚体大小和分散剂SDS吸附层厚度,对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的导热系数起作用。当分散剂SDS浓度与TiO2纳米颗粒浓度相当时,分散剂SDS对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导热系数的削弱程度达到最大。与现有Maxwell模型、Yu-Choi模型、Xue模型、Xie et al.模型和Leong et al.模型相比,新建模型对TiO2-月桂酸纳米悬浮液固相导热系数的理论计算结果可以与实测结果更好的吻合,预测偏差在5%以内。基于上述结果,采用Hotdisk导热仪分别对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固相和液相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探讨纳米团聚体自身对纳米悬浮液导热系数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TiO2纳米团聚体的热传导和布朗运动均对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导热系数有重要的强化作用,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大,TiO2-水纳米悬浮液导热系数中的静态部分所占权重逐渐增大。
③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凝固过程、采用表面张力法测量分散剂SDS在TiO2纳米团聚体表面的吸附量,研究分散剂浓度和冷却速率对TiO2-水纳米悬浮液凝固的相变温度、时间和潜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冷却速率(≥5℃/min)下,冷却速率是控制TiO2-水纳米悬浮液凝固成核的主导因素,此时TiO2-水纳米悬浮液凝固的相变温度低、相变时间短、相变潜热少;小冷却速率(<5℃/min)下,分散剂控制的TiO2纳米团聚体表面成核在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凝固成核中占主导,此时TiO2-水纳米悬浮液凝固的相变温度高、相变时间长、相变潜热多。分散剂SDS浓度通过调节分散剂在TiO2纳米团聚体表面的吸附量,对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凝固成核产生影响。当分散剂SDS浓度与TiO2纳米颗粒浓度相当时,分散剂SDS的吸附达到饱和,TiO2-水纳米悬浮液的凝固成核温度达到最高。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TiO2-月桂酸和Al-石蜡纳米悬浮液固-液相变特性的结果显示:TiO2(Al)纳米颗粒的加入降低了月桂酸(石蜡)的相变潜热,分散剂SDBS(CTAB)的使用对此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④Graphite-水和Al-石蜡纳米悬浮液在低温槽内的宏观凝固实验显示,在纳米悬浮液的凝固过程中,纳米颗粒会被凝固界面排斥而聚集在一起,再次溶解后出现沉降,造成纳米悬浮液失效;分散剂对纳米悬浮液在凝固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的改善作用不大。施加超声振动可以得到Al纳米团聚体均匀分布的Al-石蜡纳米悬浮液凝固体,但凝固体中存在的气泡导致其导热系数明显降低。施加磁场可以改善Graphite纳米团聚体在其纳米悬浮液凝固体中的均匀分布。磁场的这种作用与分散剂在Graphite纳米团聚体表面的吸附密切相关。与分散剂SDS相比,分散剂CMC在Graphite纳米团聚体表面的吸附能力更强,Graphite团聚体表面带电荷数更多,磁场增强Graphite-CMC-水纳米悬浮液凝固稳定性的作用更明显。
|
|
|
|
1 |
何镜泉;廖列文;史爱华;;沉淀法制备纳米稀土氧化物的研究进展[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2 |
L.House;刘思朝;;煤金团聚法[J];国外金属矿选矿;1991年03期 |
3 |
葛荣德,赵天从,刘志宏,陈慧光,张多默;团聚参数在氧化锆超细粉末团聚状态表征中的应用[J];粉末冶金技术;1994年02期 |
4 |
胡晓洪,张庆今;液相法制备氧化锆超细粉的团聚结构及对成型性能影响[J];中国陶瓷;1994年06期 |
5 |
康仕芳,刘爱民,张猛;化学沉淀法制备超细粉体过程行为[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年05期 |
6 |
李松杰;侯翠红;张宝林;;液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锡防团聚方法综述[J];化学研究;2005年04期 |
7 |
邵雷霆;冯连芳;许忠斌;;剪切场作用下团聚体分散的计算机模拟[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
8 |
严耿升;张虎元;赵天宇;;改性黄土内摩擦角变化研究[J];粉煤灰;2009年04期 |
9 |
武玺旺;肖建中;夏风;胡永刚;彭周;;碳纳米管的分散方法与分散机理[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
10 |
蔡云鹏;曾黎明;叶晓川;刘涛;盛锦辉;;纳米金刚石悬浮液制备的研究进展[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1年03期 |
11 |
徐真祥,朱宣惠,杨正方;制备工艺对ZrO_2(Y_2O_3)-Al_2O_3超细粉末团聚状态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88年03期 |
12 |
施剑林,高建华,林祖纕;共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YSZ粉料及其对烧结密度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89年05期 |
13 |
李洪钟;夏亚沈;董元吉;郭慕孙;;快速流化床中两相结构的微观显示[J];过程工程学报;1990年01期 |
14 |
钟继洪,张秉刚,谭军,骆伯胜,卓慕宁;博罗县下村农场坡地赤红壤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生态环境;1993年04期 |
15 |
吴立峰;聚乙烯管材和管件中炭黑分散的测定方法(ISO/TC138/SC5)[J];国外塑料;1995年02期 |
16 |
高艳阳,崔子文,高建峰;SnO2超细粉末制备中粉体团聚的形成及防止[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7 |
卢旭晨,徐廷献,李金有,袁启明;ZrO_2粉料喷雾造粒颗粒的形貌、显微结构及其成型性能[J];硅酸盐学报;1997年03期 |
18 |
刘大成;氧化铝陶瓷及其烧结[J];中国陶瓷;1998年05期 |
19 |
晏维金,章申,唐以剑;模拟降雨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富集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
20 |
高如琴;刚玉瓷指痕缺陷的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