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我国乡镇企业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也赋予了它解决农民增收、推进小城镇建设等一系列重任。但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WTO的加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致使乡镇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资金的匮乏,就是其中之一。也可以这样说,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摆脱目前困境的“瓶颈”。
目前,乡镇企业继续维持高比例的负债经营,乡镇企业对权益融资的依赖程度虽然开始提高,但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仍然较弱。这既是乡镇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也是我国现有经济体制作用于乡镇企业的结果。根源在于:首先,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依赖,使乡镇企业无法挤入国有金融体制中寻求金融支持;其次,乡镇企业诞生于城乡二元化的对立的环境中,大多数偏离大城市,并且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国有银行对非国有中小企业的零售服务的交易成本较高,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论文详细地分析了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研究了致使乡镇企业滞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及进行系统化实施的思路要点。其中包括: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积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育,并把培育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作为乡镇企业开发利用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向;积极促进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与创新;谨慎积极地推动民间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农村金融深化 ;加快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等。
●加强乡镇企业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融资能力。具体包括:促进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完善和深化;适度开展资本运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等。
本文正是就这一问题,在动态的考察并具体分析了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和融资结构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