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连铸机液压AGC系统研究
【摘要】:
板厚和板形精度是板带材的两大质量指标,随着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以及它们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使得板带产品的厚度精度与板形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板厚自动控制是板带轧制领域的两大关键技术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双辊连铸薄带钢技术作为钢铁生产中短流程、低能耗的一项新技术,代表了今后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其厚控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概括厚度自动控制技术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实际技术应用为导向,对轧机厚度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讨论了厚度自动控制的工艺基础理论,包括轧机的弹性方程、轧件的塑性方程、弹塑曲线图(P-H图)和厚差方程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AGC的基本方式:厚度AGC、压力AGC、前馈AGC、张力AGC、秒流量AGC,分析讨论了它们的特点及其各自适用范围,指出应根据轧机型式、产品精度要求,选择其中几种控制方式,构成轧机综合厚度自动控制系统。进一步研究了常用的几种压力AGC的控制模型:BISRA模型、解耦设定模型、厚度计模型、动态设定模型以及PID厚度计模型。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动态响应特性,为选用AGC控制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把厚度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连铸机上,设计了双辊连铸机的液压AGC系统,包括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液压系统采用阀控缸形式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用以准确、快速的控制压下位移,达到控制空载辊缝大小的目的,它是整个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控制系统采用两级计算机控制结构,即过程计算机系统(上位机)和基础自动化系统(下位机),两级系统分别完成各自的功能。控制策略采用压力和监控AGC结合的控制方式,以保证板厚精度。最后,根据液压AGC系统的构成,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运用经典建模理论,建立了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方框图,并对其进行了动态特性分析。
|
|
|
|
1 |
;国内外钢管文摘[J];钢管;1986年03期 |
2 |
陈素琼,蔡开科;板坯连铸机二次冷却水的控制模型[J];炼钢;1994年04期 |
3 |
梁华,林健;汽雾冷却技术在柳钢板坯连铸机上的应用[J];炼钢;1995年04期 |
4 |
桂森,赵宗江;合金钢小方坯连铸机达产达效的实践[J];四川冶金;1996年02期 |
5 |
仝太钦;引进达涅利连铸机生产情况分析和改进[J];江苏冶金;1998年04期 |
6 |
张宇;莱钢4a~#大方坯连铸机自动控制系统[J];冶金自动化;2000年04期 |
7 |
赵永利,薛民,刘平亮,王文章,李百炼;新疆八钢转炉炼钢厂2~#连铸机高效化改造[J];新疆钢铁;2001年03期 |
8 |
钟海;海英宇;;7029脲基脂在3~#方坯连铸机上的应用[J];柳钢科技;2001年04期 |
9 |
周应霞;韶钢炼轧厂连铸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网络互连结构[J];南方金属;2004年04期 |
10 |
杨晓江,张振纯,王彬,郝佳,付建军,董福胜,王保生;唐钢超薄热带工程薄板坯连铸机的生产实践[J];河北冶金;2004年06期 |
11 |
邓广志;赵文成;;电磁搅拌在小方坯连铸机的生产实践[J];河北冶金;2005年06期 |
12 |
罗志华;;几种典型连铸机翻转冷床结构特点和维护要点浅析[J];科技资讯;2006年35期 |
13 |
陈建国;江国利;庞永刚;;结晶器电磁搅拌在小方坯连铸上的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
14 |
杨春忠;多文亮;;扇形段装配通用技术[J];一重技术;2008年05期 |
15 |
董春光;;连铸机组中间包强度分析[J];现代冶金;2010年02期 |
16 |
;连铸与轧制相结合的设备[J];特殊钢;1982年03期 |
17 |
丁若波;;连铸圆钢坯热装轧制[J];上海金属;1985年02期 |
18 |
王浦江;弧型小方坯连铸机用结晶器[J];冶金设备;1994年02期 |
19 |
陈庆荣;7029—1号脲基润滑脂在连铸设备上的使用[J];合成润滑材料;1994年04期 |
20 |
韩发智!自动化研究所;包钢引进连铸机的结晶器液位自动控制系统[J];包钢科技;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