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厌氧富磷污水ERP-SBR除磷脱氮工艺研究
【摘要】:作者在全面评述除磷脱氮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认为导致传统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污泥龄矛盾、基质竞争、产物抑制等系列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工艺技术问题,还存在方法问题,研究新的生物除磷脱氮方法更为重要。作者根据聚磷菌特有的物质转化形式,创新性地认为排除厌氧富磷污水替代好氧富磷污泥仍然可以实现生物除磷系统磷的有效去除,而且可以消除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控制污泥龄时的矛盾。论文对这种新的除磷方式以及相应开发的ERP-SBR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采用对比试验和理论推导的方式研究排除富磷污水除磷系统的除磷脱氮能力;对影响富磷污水除磷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行工况、污泥负荷、SRT、DO、温度、污泥活性以及厌氧释磷能力等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排除的富磷污水的处置方式和磷回收潜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试验结论:
通过对SRT50d的活性污泥的厌氧释磷能力和好氧吸磷能力的研究发现,采用厌氧/好氧环境的交替变化和富磷污水的排放可以激活长污泥龄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的活性。将这种长泥龄污泥按照ERP-SBR方式运行,当进水水质COD=238~639mg/L、NH3-N=25.1~51.4 mg/L、TN=29.7~58.3 mg/L、TP=5.48~11.45 mg/L时,可以保证出水COD≤43mg/L、NH3-N≤1.38 mg/L、TN≤6.02mg/L、TP≤0.27 mg/L,去除率分别为95.3%、98.9%、90.7%、98.4%,获得了比单纯除磷系统更加稳定且优异的除磷效果、比单纯生物脱氮系统更加优异的脱氮效果。
在研究富磷污水除磷机理时,论文创新性地根据聚磷菌厌氧释磷、好氧吸磷的反应机理,从计量化学的角度揭示了SRT、除磷能力和有机基质的定量关系,得出BOD/TP = 0.863 SRT + 17.2;并对聚磷菌超量吸磷能力进行了分类,认为在排水除磷系统中,磷先于好氧吸磷过程去除,聚磷菌只需要拥有超过生物基质需求量的“第一类”超量吸磷能力就可以获得优异的除磷效果,而它潜在的超过厌氧释磷量的“第二类”超量吸磷能力使排水除磷系统获得了较强的抗冲击磷负荷的能力。
在研究污泥活性时,论文对除磷脱氮活性污泥的性质进行了分阶段(厌氧/好氧)研究,首次发现厌氧污泥比好氧污泥重,厌氧污泥的VSS/MLSS比值更大,污泥龄越长VSS/MLSS比值越大;脱氢酶活性和SOUR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前者好氧增加缺氧减少、后者厌氧增加好氧减少,作者认为厌氧阶段SOUR只能反映污泥吸氧潜能;长污泥龄系统尽管具有较低的比污泥活性,这种低活性具有较强的基质可逆性和阶段性,使ERP-SBR系统获得了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试验还发现ERP-SBR好氧阶段氮的损失高达脱氮总量的70%左右,成为了最
WP=6
主要的脱氮形式,在分析不同反应阶段生物脱氮率时发现,SRT与好氧脱氮率之间具有典型的线性相关关系,即 。试验结果还表明厌氧阶段吸收1分子HAc将诱导1分子磷酸盐的释放;在过量VFA存在的条件下,磷的厌氧释放经历线性快速释放、对数缓慢释放和停滞三个阶段,释磷动力学分别为: , , 。试验发现温度对聚磷菌活性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有机物的水解而间接产生作用的,在8~13℃低温的条件下,当污水中VFA≥100mg/L时可以快速启动生物除磷系统,当VFA≥50mg/L时可以维持生物除磷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低温条件下采用水解/ERP-SBR方式运行时,在污水磷浓度高达10mg/L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出水磷酸盐≤0.5mg/L。
ERP-SBR系统排除的富磷污水相当于污水总量的5~12%,磷浓度为50~100mg/L,将这部分污水泵入化学除磷池进行处理,并按照5mg/L作为出水磷控制目标。试验发现,按照ERP-SBR方式运行可以大大减小化学除磷池的规模,而且石灰总耗量仅为城市污水后置沉淀系统的4.5%~9%,产生化学污泥含磷率为17%,相当于含73~83%磷酸盐,使化学沉积物具有较明显的回收价值。
因此,论文提出的排除富磷污水除磷方式及开发的ERP-SBR新工艺消除了生物除磷脱氮系统污泥龄矛盾,拓展了长泥龄活性污泥的应用范围,成果具有较强得创新性和重要得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
|
|
1 |
张军,王宝贞,张立秋,王爱杰;复合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能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9期 |
2 |
林衍,朱金秀;应用生态土壤深度处理技术脱氮除磷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3 |
金培涛;陈辅利;孟飞;谭丽莉;;用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4 |
詹鹏;王湘英;朱建林;高华生;李小明;;梯田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步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1期 |
5 |
殷震育;杨文焕;杨英静;;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07期 |
6 |
于晓彩,单连彬,刘长风,王恩德;SBR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脱氮除磷功能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7 |
杨云龙,闫鸿远;A~2/O脱氮除磷工艺[J];山西建筑;2004年22期 |
8 |
李斌;黄向东;刘卫东;马勇强;寇兵;胡燕;;好氧颗粒污泥同时脱氮除磷技术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年S1期 |
9 |
解幸幸;顾年福;缪应祺;;应用DE型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
10 |
刘彩平;崔堂兵;曾凡春;;螺旋藻脱氮除磷的条件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
11 |
郑敏;张代均;;废水化学法脱氮和化学法除磷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1期 |
12 |
闵毅梅;;净化槽技术应用于分散型生活污水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年06期 |
13 |
王振国;王丽萍;苏庆珍;;卡罗塞尔氧化沟技术发展研究[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4期 |
14 |
刘云雪;吴建平;高建磊;;污泥回流比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1年04期 |
15 |
熊振湖,孙翠珍,刘青春;不同载体固定化藻菌共生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
16 |
任翱;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0年04期 |
17 |
宋安宁,娄性义,韩芹;新西兰罗托鲁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2期 |
18 |
贾文林;吴娟;武爱国;谢慧君;张建;;碳氮比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4期 |
19 |
李旭东,周琪,张荣社,张旭,李广贺;三种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比较研究[J];地学前缘;2005年S1期 |
20 |
王建龙;彭永臻;王淑莹;;污泥龄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J];环境工程;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