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弹性及二阶效应特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强度问题与稳定问题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非线弹性强度性能和非线弹性稳定性能的理论认识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各国学术界近年来在一般意义结构的二阶效应强度及稳定研究方面已取得诸多关键性进展,但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在这一领域仍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待澄清,以便进一步改进目前从理论上尚不完全确切的设计概念和经验性过强的设计方法。本论文在我国国家设计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本轮重要修订需要的推动下,对这一领域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有一定学术进展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① 在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对不同偏心距钢筋混凝土压杆考虑二阶效应影响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基本规律作了较全面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考虑二阶效应的细长偏心压杆应以其能够发挥出最大轴向承载力的曲率状态作为主导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从而有必要新增细长杆件的轴向最大承载力验算条件。本论文在识别了细长钢筋混凝土偏心压杆从强度失效到稳定失效的过渡规律后,以经过试验验证的非线性模拟分析结果为依据,给出了细长偏心压杆同时适用于强度失效和稳定失效的连续过渡的极限承载力验算公式。
② 在对框架柱非线弹性稳定失效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次给出了由上述极限承载力表达式、杆件的等效长度l_0和杆件偏心距调整系数C_n三者组成的“有侧移”和“无侧移”框架细长柱稳定失效承载能力验算体系,并根据稳定验算中承载力等效的原则给出了偏心距调整系数C_n的明确定义。这一实用方法的有效性已经通过系列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
③ 在对“有侧移”和“无侧移”框架二阶效应规律进行了较充分、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指出了欧共体国家和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多年来使用的柱偏心距曲率表达法在“有侧移”框架情况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采用的“极限曲率”与实际形成P-△效应的引起框架侧移的截面弯矩不相呼应。针对此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对采用η曲率表达式的η-l_0设计法的全面调整建议。经考虑非线性的结构二阶分析验证,所提方案能有效纠正原方法存在的偏差,明显改进了设计质量。另外,还首次查明了由弹性失稳临界状态杆件挠曲特征经分离杆件法确定的“等效长度”l_0在“无侧移”框架中与实际二阶效应规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严重不协调性和在“有侧移”框架中导致不准确性的主要来源,并建议了有关调整措施。
④ 对本学科点原自编的基于刚度法的杆系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NLACF作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不同情况下使之在平面弧长法、柱面弧长法和简单
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位移控制法之间进行切换的手法,使之能有效模拟细长钢筋混凝土单杆和杆系结
构的考虑二阶效应的强度失效特征和稳定失效特征。本论文还利用自已完成的受
力较复杂的门式框架试验结果和本学科点完成的特细长柱失稳试验结果和各种弯
矩分布的偏压单柱试验结果对该程序的模拟效果作了多方位检验,检验结果令人
满意。
⑤在利用非线性模拟程序对各个工程实例中框架梁、柱实际非弹性受力状态
相对应的“当量弹性刚度”逐一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用于我
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考虑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法中的梁、柱统一刚度
折减系数的合理取值建议。该建议方案已为规范采纳。
|
|
|
|
1 |
李新荣,秦文钺,白绍良;两端不等偏心距钢筋混凝土柱二阶效应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2 |
李永梅,孙国富;高层钢框架考虑节点剪切变形及二阶效应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建筑结构;2003年09期 |
3 |
刘书智;;底层框架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
4 |
程光均;于海祥;白绍良;武建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挠曲侧移二阶效应的整体考虑[J];建筑结构;2006年07期 |
5 |
栾焕强;;有侧移半刚接钢框架二阶效应计算[J];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6 |
邱永亮;徐永强;;水平地震作用下二阶效应对框架侧移的影响分析[J];陕西建筑;2005年08期 |
7 |
刘小强;吴惠弼;;高层半刚性梁柱连接钢框架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8 |
王志军,白绍良,蒲心诚,魏巍;高强混凝土有侧移柱剪力分配和二阶效应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9 |
牛海清,朱召泉;二阶效应对钢框架结构分析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0 |
韦鹏生;考虑二阶效应时高层筒体结构的刚度优化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1996年05期 |
11 |
白绍良,魏巍,刘毅,高晓莉;考虑钢筋混凝土框架整体二阶效应规律的改进η-l_0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12 |
杨伟军,禹慧;钢框架考虑节点域剪切变形及P-Δ效应的层间剪切模型[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3 |
阎玉萍,朱茹敏;塔式起重机压弯构件的稳定分析[J];水利电力机械;2005年01期 |
14 |
徐满华,陈浩军;有侧移钢框架结构考虑半刚性连接影响的二阶弹性分析[J];中外建筑;2005年03期 |
15 |
徐海生;宣卫红;陈敏;;浅析压杆稳定概念的引入[J];山西建筑;2007年35期 |
16 |
刘书智;郭晓燕;;框架结构二阶效应实用计算[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7 |
陆铁坚;张建军;余志武;;梁柱半刚性连接的钢框架非线性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
18 |
赵成文;颜双月;范晋;;梁柱线刚度比对平面框架二阶效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6年S1期 |
19 |
叶英华,刁波;三阶钢筋混凝土梁柱单元[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06期 |
20 |
叶文洪,梁启智;考虑二阶效应时框一剪结构的简化分析[J];工程力学;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