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竞争相互作用的HPLC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
【摘要】:利用毛细管电泳来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称为毛细管相互作用分析(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nteraction analysis, CEIA)。CEIA的特点是在研究过程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受仪器的影响很小;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溶液中直接测量相互作用。但以往的CEIA研究的一对分子中至少一种分子应具有有效淌度,这也是目前CEIA研究对象不能是中性分子而仅局限于带电离子的原因。为进一步扩大CEIA的应用范围,将CEIA扩展到中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测定上,本文借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荷电的胶束,通过疏水作用赋予研究对象分子有效淌度(类似于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MECC),再测量由另一分子作用而使该分子有效淌度变化的程度,建立了中性分子的CEIA的基本方式。通过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够同时测定中性的主-客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分别与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使用具有负有效淌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赋予中性分子有效淌度,以中性主体分子18-冠醚-6和中性客体分子对-硝基苯胺形成中性超分子包结化合物为实例,建立了中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解决了毛细管电泳峰漂移方法不适用于有效淌度为零的中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问题。发现对-硝基苯胺和18-冠醚-6与SDS的相互作用存在相当的差异。测得18-冠醚-6和对-硝基苯胺的lgK为4.14。进一步建立了针对存在相互影响的中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更准确的分析方法。获得18-冠醚-6和2-氨基吡啶、18-冠醚-6与SDS、SDS与2-氨基吡啶的的lgK分别为3.65、3.13、1.15。讨论了峰漂移法扩展到中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方法、测定条件和理论假设,为毛细管电泳研究多组分复杂体系相互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测量中性主体与客体的结合常数,提出了一种测定形成超分子化合物的主-客体分子间的结合常数的新方法。同时由于实验体系中的中性客体分子与荷电胶束在中性主体上存在竞争相互作用,因此这也是一种利用毛细管电泳测定分子间竞争相互作用的方法。
论文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流动相中加入手性添加剂对盐酸西布曲明进行了手性拆分。实验中首次采用在流动相中加入手性选择剂β-环糊精的方法对盐酸西布曲明对映体进行拆分。在5分钟内,盐酸西布曲明对映体得到了基线分离。实验中发现仅当β-环糊精的浓度为0.8 mmol/L时,盐酸西布曲明对映体的分离度达到最大值,为3.2。此外,还发现盐酸西布曲明对映体的紫外吸收强度随着β-环糊精在流动相中的浓度改变有明显的变化。结合串联的紫外检测和示差折光检测对手性选择剂存在最佳浓度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论文还对在流动相中加入手性选择剂进行手性拆分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在流动相中加入β-环糊精之
WP=5
后,手性对映体由于受到固定相上的β-环糊精和流动相中的β-环糊精的相互竞争作用而产生的拆分效果和β-环糊精在色谱柱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
|
|
1 |
夏之宁,刘毅,郭宝元,陈国华;电中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1期 |
2 |
卓克垒,王健吉,刘文彬,卢锦棱;水溶液中蔗糖和HCl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J];化学世界;1996年S1期 |
3 |
张中岳,段晓芳;关于“Agostic”的中文同义词以及与该词有关的一组趣闻[J];高分子通报;1997年04期 |
4 |
庞杰,张甫生,康彬彬,田世平;功能性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
5 |
王键吉,卓克垒,田圣军,卢锦梭;水溶液中葡萄糖和HCl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J];化学世界;1996年S1期 |
6 |
杜式华,于志洁;汞与硒在植物体内的相互作用[J];环境科学;1987年06期 |
7 |
刘韩星,李伯符,杨忠志,孙家钟;环芳类化合物分子轨道Through-Space相互作用的X_α理论研究[J];科学通报;1992年16期 |
8 |
侯建国,王兵,张庶元,李永庆,王衍,徐文涛,曾建林;C_(60)与金属:界面相互作用和取向关系[J];电子显微学报;1996年06期 |
9 |
国永敏,李宝宗,顾佳;甲醛与甲酸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10 |
陈茂定;几个描写气──固相互作用的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和量纲[J];真空;1982年01期 |
11 |
卓克垒,王键吉,梁宇,卢锦梭;水溶液中HCl和D-葡萄糖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
12 |
邵学广,赵贵文,K.Fukunishi;稀土与染料的相互作用[J];应用化学;1993年02期 |
13 |
李宝宗;甲醛与甲酰胺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14 |
王建红;曹端林;胡志勇;崔建兰;;杯芳烃对中性分子识别的最新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07年05期 |
15 |
严继民;分子间相互作用的Ab Initio计算研究——氢键复合物体系(HF)_2中的非键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B辑;1989年12期 |
16 |
詹茂盛,许淑贞,段予忠;高分子材料在拉—扭负荷下的相互作用曲线[J];中国塑料;1990年04期 |
17 |
方创琳;区域持续圈与发展圈相互作用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2期 |
18 |
徐凤波,李庆山,吴骊珠,张正之;识别中性分子客体荧光传感和开关的研究进展[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年06期 |
19 |
曹守镜,林呜红,周牧易,程大典;NO与MTPP相互作用的原位DRFTIR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6期 |
20 |
蔡国强,董南,俞庆森,宗汉兴;甲醛与乙醛、甲醚、硝基甲烷相互作用的从头算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