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滞混沌系统的构造与同步及其仿真研究
【摘要】:在保密通信中,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可靠的密码产生器。研究发现该密码产生器可由一个混沌系统来实现,混沌系统在混沌通信中起着“加密”的作用,构造一个好的混沌系统对保密通信是很有意义的。混沌同步在混沌保密通信中起着“解密”的作用,混沌同步是混沌保密通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对非时滞混沌系统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正的Lyapunov指数个数较少的非时滞低维混沌系统在保密性方面并不很强。为使系统具有多个正的Lyapunov指数,系统的维数将急剧增加,同步系统的结构随之变得庞大而复杂,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同步的难度。时滞混沌系统为无穷维系统,它是可以创生具有多个正Lyapunov指数、结构相对简单却能产生具有极高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时间序列的超混沌系统。因此在同步的过程中,它既可克服高维非时滞超混沌系统在结构上庞大而复杂的缺点,又能提高保密性。因此,对时滞混沌系统的构造与同步的研究都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它有望成为高新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时滞混沌系统可以看成抗破译能力极强的时空混沌系统的特殊情况,对时滞混沌同步的深入研究定会有助于一般时空混沌同步的研究。所以,关于时滞混沌同步理论的研究,也是一件很有理论意义的工作。
论文围绕混沌保密通信的两个核心问题,即混沌系统的构造(“制造密钥”)和混沌系统同步(“解密”)的判定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数值仿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于时滞混沌系统提出两种构造方法:其一是扰动,对已有的混沌系统作时滞线性扰动或者对线性系统作时滞非线性扰动;其二是变性,对非时滞混沌系统的非线性项作时滞变形。通过对稳定的线性系统和已有的非时滞混沌系统的改造,分别得到两个自由度为1的新时滞混沌系统,六个自由度为2的新时滞混沌系统,五个自由度为3的新时滞混沌系统,其中包括一个自由度为3的时滞反馈Chua电路系统(它易于用电子线路实现,且可用于模拟混沌保密通信)。
论文给出了时滞系统Lyapunov指数比较确切的定义,进而提出了判定时滞系统是否混沌的简单实用方法:首先考察波形图和吸引子投影图,初步判定系统是否混沌;再作出解对初值的敏感性示意图,进一步对系统是否混沌进行确认;最后通过估算最大Lyapunov指数作出系统是否混沌的确切结论。此方法用多个原有的著名的时滞混沌系统进行了检验,发现它是可靠的。用此方法还对文章中构造出的所有新时滞系统(以下简称新时滞系统)的混沌特性作了考察,结果表明它们在取一定的参数时都是混沌的。
|
|
|
|
1 |
陈宇环;易称福;张小红;;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的混沌同步研究与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刘扬正;林长圣;姜长生;;新的四维超混沌Liu系统及其混沌同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3 |
崔智勇;张小红;朱媛媛;;四维自时滞Rossler系统的同步及其在音频通信中的应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4 |
陈国华,姚洪兴,盛昭瀚;库存管理混沌系统的同步控制[J];预测;2003年05期 |
5 |
冯明库,吴先球;混沌同步及保密通讯的实验演示[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6 |
彭军,杨治明,冯旭平;混沌动力系统的同步方法[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
7 |
石季英;汤琳;赵延红;毛睿;;基于蔡氏电路的混沌同步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6年03期 |
8 |
李响;张荣;潘正华;;一类混沌系统的混沌同步[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9 |
李征,柯熙政,李芳,尹军;混沌的控制与同步[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
10 |
王文凯;孙久勋;田荣刚;;混沌系统双向耦合同步性的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11 |
刘冬兵;李阳;;Lur’e混沌系统的脉冲控制同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2 |
杨志红,姚琼荟;混沌系统最大Lyapunov指数估计新方法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5年02期 |
13 |
周鸾杰;段玉波;邵克勇;;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超混沌同步保密通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3期 |
14 |
张付臣;杨洪亮;;线性反馈控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1年14期 |
15 |
李国辉,徐得名,周世平;参量受混沌信号驱动的混沌同步[J];电波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
16 |
刘国刚;;WINDMI混沌系统的脉冲同步[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7 |
龚美静;瞿少成;王晓燕;;一种通过异结构同步实现混沌保密通信新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9年06期 |
18 |
张庆灵;吕翎;;基于线性可逆性变换的混沌同步控制[J];信息与控制;2008年01期 |
19 |
胡菊菊;马军山;;基于非相干光反馈与注入的级联混沌系统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10期 |
20 |
姜丽,金卫雄;混沌加密技术及算法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