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的反胶束萃取及抑真菌作用研究
【摘要】:
反胶束萃取技术具有条件温和,萃取效率高,成本低,溶剂可重复利用,不引起萃取物变性等优点,用于纯化生物物质前景广阔。苦参碱类化合物具有抗乙型肝炎、抗癌、抗菌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类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分,成为国内外研究与开发利用的持续热点之一。
论文对AOT/异辛烷反胶束萃取苦参碱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包括pH、离子种类和浓度、反胶束W0、温度和时间因素对萃取的影响。酸度是影响苦参碱萃取率的主要因素。在pH7~pH12之间,苦参碱的萃取率随着水相pH值的升高而增大;水相pH12时,苦参碱萃取率增加速度急剧变缓,并且苦参碱的纯度降低;水相pH值低会使Mat.的纯度提高,但pH值过低(7.0)会使有机相在萃取时发生乳化,从而破坏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阻断萃取的进行。离子Na+、K+、Ca2+、反胶束W0、萃取温度对萃取也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获得AOT/异辛烷萃取苦参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12,W0=30,T=35℃,相比为1:1,萃取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苦参碱的萃取率为70.3%,纯度为66.8%。
论文采用了毛细管电泳分离结合紫外检测方法,对苦参碱进行定量分析,以盐酸麻黄碱(Eph)作为内标物,电泳条件:缓冲液为20 m mol/L硼砂(含30 m mol/LSDS和35%体积甲醇),电泳电压30k V,电迁移进样30k V×4 sec,检测波长208 nm。在此条件下能够同时快速对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进行测定。
论文还对苦参碱类生物碱的抑真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参碱对红色毛癣菌MIC和MFC分别是0.1 mg/mL和10 m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和MFC分别是0.2 mg/mL和20 mg/mL;苦参总碱对红色毛癣菌MIC和MFC分别是0.5 mg/mL和50 mg/mL,对絮状表皮癣菌的MIC和MFC分别是1.0 mg/mL和20 mg/mL。苦参类生物碱抑菌的机制可能为破坏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质的外泄而死亡。
|
|
|
|
1 |
杨万青;王国清;李品春;周润亚;;分光光度指示剂法测定苦参碱的电离常数[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2 |
简清梅;苦参碱抑制结核菌的药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21期 |
3 |
丘进;黎强;庞云娟;;RP-HPLC测定复方双花藤止痒搽剂中苦参碱的含量[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年S1期 |
4 |
张亚雄;涂璇;胡滨;邓义熹;喻晨;;蛇菰内生菌的抑菌作用及活性有效成分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0期 |
5 |
张倩;简锐;彭玲;尹美珍;喻昕;;艾叶水提物及分离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
6 |
杨开静;张琦;卢威;刘建萍;焦绪栋;;大叶胡颓子叶乙酸乙酯部抗菌作用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
7 |
鮑淑娟;李淑芳;;苦参碱的抗炎作用[J];贵阳医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
8 |
蒲瑞章,仪明光,曾永超;n-[13-~3H]苦参碱及n-[13-~3H]氧化苦参碱的制备[J];核技术;1988年01期 |
9 |
;苦参中苦参碱的杀毛滴虫剂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年01期 |
10 |
杜俊杰,郭仁舆,刘胜家,慕慧;苦参碱的体外杀精子作用[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6年03期 |
11 |
白音夫,莫日根;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草药;1996年12期 |
12 |
庞志功,汪宝琪,王翔;口服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8年02期 |
13 |
周德利;以苦参碱为主治慢性乙型肝炎68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9年03期 |
14 |
张学顺,刘喆;参翁泡腾片质量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9年07期 |
15 |
殷忠东,孙学刚,金君梅;苦参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09期 |
16 |
陈伟忠,朱梁,张兴荣,蔡雄,张贤康,张俊平;苦参碱对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
17 |
李旭芬,张苏展,郑树,潘锵荣,吕庆华;苦参碱对K562及其多药耐药细胞K562/vin、K562/dox的诱导凋亡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0年06期 |
18 |
袁炳康;干扰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1年01期 |
19 |
邓富良,陈本美,梁绍先,陈国华,夏令伟;HPLC测定山豆根中苦参碱的含量[J];中成药;2001年09期 |
20 |
汤苏阳,黄高升,蔡宝仁;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