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聚合物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固液分离是系统运行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出水水质与回流污泥的浓度。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简称EPS)是活性污泥絮体的重要组分,广泛分布于絮体的内部与外层,对活性污泥的表面性质与沉降絮凝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胞外聚合物对活性污泥絮凝性与沉降性的精确作用目前尚未清楚。先前的研究者主要从EPS的总数量、组分以及絮体的表面性质方面探讨EPS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没有考虑EPS自身的表面电荷与疏水性对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并且大部分研究者将EPS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忽略了絮体内外层EPS组成与性质上的差异。论文以实验室培养的好氧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法和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先后提取同好氧细菌疏松结合的EPS(Loosely bound EPS,简称LEPS)与紧密结合的EPS(Tightly bound EPS,简称TEPS),考察不同污泥龄下它们组分含量和表面性质的变化,研究EPS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絮凝性能与沉降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对于不同污泥龄的活性污泥絮体,蛋白质是LEPS与TEPS中最主要的成分,其次是多糖与腐殖质,DNA的含量最少。LEPS的总数量随污泥龄的变化较大,当SRT由3d增加到15d时,其含量由62.7mg/g VSS降至25.6mg/g VSS;TEPS的总数量随污泥龄的变化很小,其值从SRT为3d的80.6mg/g VSS增加至20d的84.4mg/g VSS。SRT由3d增大到20d,LEPS表面负电荷的数值先降低后略为升高,由∣-1.59meq/g EPS∣降低到∣-0.77meq/g EPS∣;SRT为15d时,LEPS有最低的表面电荷与最强的疏水性;而TEPS表面负电荷的数值随SRT的增大(3d到15d)变化幅度较小,从∣-1.26meq/g EPS∣降低到∣-0.98meq/g EPS∣。在不同污泥龄下,TEPS较LEPS均表现出更强的疏水性。
2)采用超声波与阳离交换树脂提取LEPS与TEPS后的污泥颗粒中仍含有部分没有被提取的EPS,这些污泥颗粒的Zeta电位为-32mv左右,重新悬浮的混合液体为稳定的悬浮液。
3)污泥的表面电荷主要受到絮体外层LEPS的影响,LEPS数量与表面负电荷的增大导致污泥表面负电荷的增加;TEPS疏水性较LEPS疏水性同污泥疏水性有更强的相关性,而其数量与污泥疏水性无关。
4)LEPS的组分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絮凝性能有重要的影响,LEPS数量与表面负电荷数值的增加会导致ESS升高,而TEPS的数量与表面电荷同活性污泥絮凝性能没有强相关性;两种EPS疏水性的增大均有利于生物絮凝,促进絮体中颗粒物的凝聚,对应着低的ESS与高的FA。
5)LEPS的组分及其表面性质是影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重要因素,LEPS的总数量增加及其表面电荷与疏水性的降低,对应着SVI的升高与ZSV的降低。TEPS的总数量同SVI与ZSV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TEPS的疏水性同SVI与ZSV有强的相关性,其疏水性的增大对应着低的SVI与高的ZSV。
|
|
|
|
1 |
关伟;肖莆;周晓铁;丁春;;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9年06期 |
2 |
闫海波;;活性污泥EP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污泥絮凝性影响研究[J];节能;2008年07期 |
3 |
鹿雯;;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理化性质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5期 |
4 |
龙向宇;龙腾锐;唐然;;胞外聚合物及其表面性质对活性污泥沉降性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年03期 |
5 |
龙向宇;唐然;方振东;冯裕钊;蒋辉;刘春婷;;活性污泥的絮体结构模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2期 |
6 |
秦亚敏;李亚峰;;胞外聚合物对膜污染的影响及对策[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0年01期 |
7 |
刘亚;林逢凯;胥峥;;复合酶生物促进剂强化生物处理模拟PVA废水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8期 |
8 |
朱哲;李涛;王东升;姚重华;;Ca(Ⅱ)在活性污泥生物絮凝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
9 |
龙向宇;方振东;唐然;冯裕钊;周从直;谢朝新;;EPS与阳离子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3期 |
10 |
赵敏;;活性污泥絮体的性状及其沉降性能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5期 |
11 |
曹占平;张景丽;张宏伟;;污泥龄对MBR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
12 |
董德明;康春莉;李忠华;李鱼;花修艺;郭平;;氢氧化钠法分离自然水体中的生物膜胞外聚合物[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2年06期 |
13 |
葛利云;邓欢欢;王红武;马鲁铭;支霞辉;;铁内电解与短程硝化反硝化SBR工艺耦合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07年07期 |
14 |
胡志中;廖梦霞;李栋婵;郭亚飞;邓天龙;;浸矿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年02期 |
15 |
康春莉,董德明,李忠华,李鱼,花修艺,郭平;EDTA萃取法分离自然水体中生物膜胞外聚合物[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6 |
李绍峰;王雪芹;王宏杰;崔崇威;董文艺;;阳离子树脂法提取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1期 |
17 |
张凤君;王顺义;邓锡斌;赵芝清;沙娜;王鹤;;胞外聚合物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
18 |
彭党聪,王志盈,袁林江,任勇翔;活性污泥系统非平衡增长理论及其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2期 |
19 |
邹亮,曾光明,黄国和,李建兵,谢更新,刘鸿亮;活性污泥系统的回流污泥量控制策略[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1期 |
20 |
张舵;王恺;洪梅;;化工厂污水活性污泥系统的营养盐比例优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