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浮床技术在三峡库区重污染次级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
【摘要】:
三峡水库建成后,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三峡工程的兴建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使长江水利条件发生变化,水面加宽,水深加大,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大量沉积,多数次级河流河口成为死水区,这使得营养盐丰富、氮、磷含量较高,光照也较充足,夏季水温也比较高的三峡库区干支流具备了富营养化发生的条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工浮床技术是一项目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突破性技术,有着其他污水处理技术不可比拟的优点,人工浮床技术对于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种植在以陶粒为基质的人工浮床上的美人蕉、风车草、混种菖蒲与风车草治理临江河富营养化污染的试验,研究浮床美人蕉、风车草、混种菖蒲与风车草对N、P、COD、NH4+-N等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及其生长情况,植物吸收去除N、P的量,人工浮床去除TN、TP的动力学过程,人工浮床修复技术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浮床美人蕉、风车草与菖蒲混种、风车草对N、P、COD、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3.8%、40.7%、22.7%、46.3%和40.7%、42.6%,20.5%、44.8%及36.1%、33.6%,18.9%、40.4%,美人蕉浮床、菖蒲与风车草混种浮床去除污染物效果理想,风车草浮床去除污染物效果较差。浮床对营养盐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浮床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去除,表明植物根系在浮床治理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理技术,人工浮床技术可在三峡库区长江次级河流污染治理中推广应用。
|
|
|
|
1 |
房蓓蓓;郑旭煦;余成洲;於煌;;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河口回水变动区回水时段水质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2 |
肖铁岩;许晓毅;付永川;罗固源;;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及其生态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
3 |
李科;高旭;郭劲松;;梁滩河流域污染物通量研究[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1年02期 |
4 |
裴廷权;王里奥;韩勇;马培东;王华梁;董婧蒙;;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模糊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
5 |
刘殊,吴金清,张志祥,向红梅;三峡库区资源植物调查初报[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年02期 |
6 |
刘文;;三峡大清库[J];环境;2002年12期 |
7 |
夏培度;;高度重视三峡库区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J];团结;2006年03期 |
8 |
陈卓良;三峡库区夏橙发展前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年01期 |
9 |
陈西平,梁萌,李隆缘;三峡库区降雨径流水体中铜、锰、镍、锌、铅含量及分布特征[J];四川环境;1996年04期 |
10 |
马智利;三峡库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年03期 |
11 |
代高飞,尹光志,张东明,阎河;三峡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S1期 |
12 |
孙亚范,余海鹏;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5期 |
13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3年07期 |
14 |
;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急需解决三大难题[J];水路运输文摘;2004年Z1期 |
15 |
刘克万,谢礼国,郑怀礼,张占梅;三峡库区成库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利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16 |
何京蓉;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市场化运行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10期 |
17 |
邹燕;;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救灾补偿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7年11期 |
18 |
丁玉龙;;浅谈三峡库区水环境[J];硅谷;2008年08期 |
19 |
陈保立;刘红延;彭正华;江亚鸣;;三峡库区不稳定高切坡评价工作主要体会[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年01期 |
20 |
魏复盛;;为环境把脉 与绿色同行——创刊致读者[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