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硬脑膜的视皮层电刺激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是人体极其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据卫生部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500万盲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而据初步预测,至2020年,全球盲人总数将上升至7500万人。可见,失明正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使人们的生活受到极大困扰。致盲的原因有很多种,视觉通路上任何一段的损伤都可以导致失明,通过电刺激视觉通路上的任何一段的神经细胞均可以使患者产生光感,称为光幻视,它能够传递有限但十分重要的视觉信息,帮助盲人恢复基本视觉。根据电刺激位置的不同,人工视觉修复可分为视皮层修复,视网膜修复和视神经修复三种,其中,视皮层修复能最大程度地适用于各种视盲患者,具有恢复最大数量失明病人视力的潜力。在国家“863”计划(No.2007AA04Z324)资助下,本课题率先进行将芯片放置于硬脑膜外的视皮层外微创芯片关键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了新型电刺激装置并对硬脑膜外电刺激形式和效果做初步探索,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课题的研究背景下,本文基于虚拟仪器技术,首先研究设计了一款电刺激信号发生器。该装置采用LabVIEW软件设计编写,利用美国国家仪器公司的PCI-6014板卡和CompactDAQ-9172及9265模块分别实现电压及电流输出。输出信号可以实现波形,幅值,频率,脉宽,刺激时间长度及刺激方式可调。设计波形包括:单向脉冲,双向脉冲,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和指数波;电压输出范围为±10V,电流输出范围为0~20mA,输出精度可达10-9级;输出频率调整范围为0.01~5000HZ;脉宽(占空比)调整范围为0%~100%;刺激时间长度调整包括串脉冲时间长度和间隔时间长度调整两种方式;刺激方式包括同一信号连续刺激及两种信号交替刺激。
本文基于该电刺激信号发生器对视皮层硬脑膜外刺激实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搭建了硬脑膜外电刺激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实验基本方法为:将芯片电极分别植入猫两侧视皮层17区硬脑膜外,电刺激信号发生器通过导线与一侧芯片连接并施加电刺激,同时利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与另一侧芯片连接并记录相同位置传递来的电刺激诱发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potential, EEP)。基于该实验平台,本文进行了硬脑膜外电刺激对EEP的作用研究,对比分析单脉冲和串脉冲刺激下诱发的EEP波形形态及稳定性,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幅值、脉宽和频率)对EEP的影响。此外,也对经硬脑膜对视皮层电刺激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方法为:在相同刺激参数下,在同样实验周期内,给予3只大鼠不同刺激时间间隔的电刺激,实验结束后切片染色观察皮层组织神经细胞变性情况,评价刺激时间间隔对神经细胞的影响以及高频电刺激的安全性情况。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在单脉冲刺激下,记录到正向诱发电位,刺激条件不同,波形幅值和潜伏期有所变化,重复性不佳;(2)串脉冲刺激下,记录到正负相间的复合波,随着刺激幅值、频率或脉宽的增加,波形幅值有所增加,而潜伏期几乎不变,实验结果具有重复性;(3)保持电刺激参数不变,在同样实验周期内刺激间隔时间越短,神经细胞损伤越大,电荷累积效应明显,高频刺激较易对神经细胞带来损伤。
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虚拟仪器的视觉假体电刺激装置及实验平台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电刺激实验取得了初步的关于刺激形式及刺激效果的实验结果,为视皮层修复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
|
|
|
1 |
郑煜;徐美丽;杨世若;;电刺激家兔“人中”穴区对膈神经放电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7年01期 |
2 |
;主题索引(第八卷)[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88年04期 |
3 |
程国璋;王承棓;;胃肠电起搏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1988年03期 |
4 |
陈宗伟;卿德华;郑煜;;家兔臂旁内侧核在“人中”穴呼吸效应中的作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年01期 |
5 |
廉南,曾晓蓉,曹均告,严清明,白光兴;耳穴肝区电刺激对肝癌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1994年02期 |
6 |
陈履平,韩祖斌,杨秀珍,王宏伟,刘振田,宋谊;不同振动频率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1994年04期 |
7 |
唐正荣;高压脉冲电刺激增强肌力的效果[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年03期 |
8 |
吕受卿;中风病人痛相关和电刺激体感诱发电位[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6年02期 |
9 |
任玉玲,郭怀宸,白静萍,宋新光;电刺激与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比较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6年04期 |
10 |
孙乐蓉,冯爱玉,宋承伟,杨红,郑惠民;急性脑梗死电刺激小脑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
11 |
黄志刚,周里,王煜;电刺激方法对肌肉力量、柔韧性及综合效果研究现状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2 |
余科炜,李家顺,贾连顺,袁文,胡玉华,石志才,戴伯军,何海龙;大鼠经颅磁及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及潜伏期特征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
13 |
赵晓静,张海柱,周忠,崔长琮,杜克莘,刘健;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对健康兔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4 |
张胜名,李华钢,卢传萍,张晓琴,章军建,薛腊梅;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2002年01期 |
15 |
陈允震,王琛,李劲松,王道清,王振华;指数曲线电刺激对外周神经移植的影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16 |
杨小芳,聂本刚;电刺激小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03年04期 |
17 |
张军卫
,靳凤烁
,江军
,李黔生
,方玉华;电刺激治疗仪在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5期 |
18 |
刘芳,张璐,吕如锋,张文渊,董佑忠;经颅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微丝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08期 |
19 |
张盘德;电刺激脑瘫患儿臀大肌对步态和肌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年04期 |
20 |
杨溪瑶,何祥;肢体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脑不同部位功能重建及大鼠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