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高压容器强力高效砂带磨削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核电高压容器材料本身的难加工特性导致其磨削效率低,成本高,另外加工过程不能添加冷却润滑的特殊要求使得加工过程极易引起表面烧伤及其它表面损伤等不良现象产生,同时这些容器构件体积与重量巨大,磨具需要适应不同空间姿态调整和进给,加之工业发达国家对研发高效砂带磨削装备完成上述核电容器多道磨削工序的方法及其相关工艺参数严格保密与技术垄断,导致我国对核电容器制造过程中涉及上述关键磨削工序均采用人工进行砂轮修磨与抛光,其加工效率和精度都极低,且工人的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和危险程度极大,这些难点严重制约了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制造进程。本文从这种现状出发,基于砂带磨削的“万能”和“冷态”特性思路,提出了一种核电高压容器高效磨削工艺方法,研制了新型强力高效砂带磨削自动化加工装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核电容器材料高效强力砂带磨削工艺参数预测与优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核电高压容器的高性能磨削,对实现我国核电高压容器国产化制造瓶颈的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阐明了核电高压容器高效磨削所涉及的关键基础问题,搭建了高效强力砂带磨削工艺基础试验平台。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强力砂带磨削过程中接触轮与工件接触模型;确立了砂带单颗磨粒切刃切除材料理论模型并开展了强力砂带磨削去除材料试验,探讨了不同磨削参数对核电容器材料去除率的影响,为实现现场磨削参数工艺优选调控提供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依据。
2.利用现代理化测试分析手段,率先完成了对两种国产核电高压容器典型材料因科镍690合金钢和20Cr-10Ni高效砂带磨削的综合测试分析研究工作。首次明确提出在砂带磨削核电容器材料进入稳定磨损期内磨具磨损形式是磨耗磨损和部分的破碎磨损并存的新观点,这一新观点对正确认识强力砂带磨削过程磨粒磨损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研制了实现核电高压容器强力磨削用的多功能高效磨削自动化装备样机,结合相关单元及辅助装置研制,并利用CAD/CAE手段进行该机系统化结构优化设计。同时为确保该新型磨削加工装备复杂控制功能,开展了高效强力砂带磨削加工装备的相关数控系统开发研究,为后续项目研究实现多坐标联动的高效强力砂带磨削智能控制奠定了完备的机电硬件基础。
4.完成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核电容器材料高效强力砂带磨削工艺参数预测模型建立,重点对因科镍690合金钢的磨削工艺参数进行了预测分析,砂带粒度、砂带速度预、磨头进给速度、磨头施加压力预测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大大缩短了装备样机进行现场应用磨削调试的时间,其BP工艺预测模型的建立对解决国产核电高压容器磨削工艺现场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G580.6
|
|
|
|
1 |
姚明辉,韩秋实;数控凸轮轴磨床加工过程的智能控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2 |
刘洪杰;;核电站核承压设备用钢剖析[J];东方电气评论;2008年01期 |
3 |
王殿龙;陈劲枰;;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切削力预报[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4 |
黄云;王福明;许庆顺;周文;;强力砂带磨削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工具技术;2007年11期 |
5 |
陈文锋,毛汉领,雷力生,曹硕生;MXBS-1320 型高速外圆磨床动态性能的试验研究[J];广西机械;1997年02期 |
6 |
蔡煜东,杨兵,孙虹;应用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对磨削烧伤在线辨识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1994年02期 |
7 |
宁冬;姚伟达;;ASME锅炉及压力容器规范新材料的批准要求[J];核安全;2008年02期 |
8 |
李虹,丁爱玲,李伯民;砂带磨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9 |
王珉,刘慧琳;16MND5稳压器锻件的工艺研究[J];核动力工程;1999年04期 |
10 |
张庄,刘崇都,陈武,史巨元;核一级容器钢508-3的动态和静态断裂韧度[J];钢铁研究学报;2002年01期 |
|
|
|
|
|
1 |
丁家莉;万思敏;;精品硬质合金顶锤加工质量的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06年03期 |
2 |
林德宽,童纪雄,林奇辉;聚苯乙烯注射制件中的内应力[J];工程塑料应用;1989年02期 |
3 |
梁建国,湛华;挑梁根部设钢筋混凝土柱时设计计算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
4 |
李扬,高日,晏景通;自重对索网结构找形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
5 |
张文福,姚芳;三角形高层框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滞后的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
6 |
李玉杯,熊峰;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共同作用的地震时程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
7 |
段凯,杨新华,杨文兵;用ANSYS软件计算桥梁结构的温度应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
8 |
曾祥蓉,江世永,陈进,王薇,蔡永君;不卸载时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
9 |
马杰,侯景军,何英明;昆明某大厦纠偏的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10 |
薛松涛;张茂雨;谢丽宇;陈镕;王远功;;在地震波作用下地下连续墙的动力响应[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
|
|
|
|
|
1 |
赵恒华,冯宝富,高贯斌,蔡光起;超高速磨削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2 |
王菽蓉;三相三线电路无功功率测量的一种新方法[J];电测与仪表;1996年04期 |
3 |
贾安东,李宝清,闫祥安,王晓远,车延博;切割多管、板相贯坡口的改进方法[J];电焊机;1999年02期 |
4 |
何英,孟晨;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智能化虚拟仪器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2年05期 |
5 |
丁建强;数字式汽油发动机无荷功率测试仪[J];电子技术;1996年02期 |
6 |
张建军,徐发仁,郭文亮;砂带磨削表面质量的试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6期 |
7 |
贺永,董海,马勇,张弘弢;工程陶瓷磨削力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程序设计[J];工具技术;2002年01期 |
8 |
方强;砂带磨削技术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J];广西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9 |
王永初;鲁棒 PID 调节系统的参数选择[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9年01期 |
10 |
李虹,丁爱玲,李伯民;砂带磨削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