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
【摘要】:
目前全球性存在的水体富营养化及其诱发的水华现象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灾害,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途径尤为迫切。许多方法被用于去除藻类水华,溶藻细菌杀藻是控藻研究的一种方法,溶藻细菌一般从暴发水华的水体中直接分离,这种土著细菌在工程应用中其生态和生物毒性远小于外来菌种;具有较好的杀藻效果,适合在水华发生初期使用,短期内可达到控制藻类生物量的效果。本研究从水华暴发水域获得3株溶藻细菌,详细研究了各菌株对水华藻类的去除特性,初步阐明了各菌株的溶藻机理,并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溶藻细菌进行了鉴定。
本研究对分离的18株细菌进行溶藻试验筛选,选择溶藻效果最好的编号为N2、S4、S7, 3株溶藻细菌作为本论文的实验菌株。对3株溶藻细菌的16S rDNA进行测序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2属芽孢杆菌属,S4属微杆菌属,S7属金黄杆菌属。
对溶藻细菌的溶藻机理即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细菌N2是通过与藻细胞直接接触溶藻的,另外2株溶藻细菌S4、S7均是通过释放胞外溶藻物质间接溶藻的。其中,2株溶藻细菌S4、S7间接溶藻的菌株释放的胞外溶藻物质具均有热稳定性,属于非蛋白质类物质。
对溶藻细菌N2、S4、S7的溶藻特性研究表明,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与环境温度、pH值及光照条件密切相关。在温度条件为20、25、30、35℃条件下,3株溶藻细菌对藻液中叶绿素a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30~35℃时达到最大;在菌藻浓度及外界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pH值分别为4、6、8、10时,3株溶藻细菌对藻液中叶绿素a的去除规律基本相同,依次为pH4 pH10 pH8 pH6;在菌藻浓度及外界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光照条件分别为全光照、光循环和黑暗时,3株溶藻细菌黑暗条件下的藻液中叶绿素a的去除率较光循环和全光照要高。
溶藻细菌S4和S7经菌体Poly-p的染色和吸放磷实验鉴定为聚磷菌。菌藻生态关系研究结果试表明S7菌与水华鱼腥藻之间相互抑制,存在竞争共栖的生态关系;培养液中PO_4~(3-)-P浓度不断增加,PO_4~(3-)-P浓度的增加与水华鱼腥藻的生长量不总是呈现正相关;在PO_4~(3-)-P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反而随着PO_4~(3-)-P浓度的增加会抑制藻的生长速率。同时,N/P值与水华鱼腥藻的生长密切相关。
|
|
|
|
1 |
裴海燕,胡文容,曲音波,母锐敏,李小彩;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2 |
吴刚,席宇,赵以军;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5期 |
3 |
郑小平,谢骏,刘波,殷国俊,徐跑;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4 |
彭超,吴刚,席宇,夏燕华,张婷,赵以军;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5 |
席宇,吴刚,张勇,周琴,裴达,张华,严锐,杜曼丽,赵淑平,赵以军;一株淡水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6 |
张勇,席宇,吴刚;溶藻细菌杀藻物质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1期 |
7 |
李燕;潘伟斌;杨丽丽;;三株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若干分离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2期 |
8 |
魏雅冬;戴明;王双侠;王广慧;张腾霄;李贺;;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1年01期 |
9 |
叶姜瑜;钟以蓉;俞岚;李文娟;;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
10 |
马超;潘伟斌;林敏;刘晶;;3株溶藻细菌溶藻特性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0期 |
11 |
张涵之;潘伟斌;马超;;溶藻细菌L7溶藻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S1期 |
12 |
于海涛;潘伟斌;;溶藻细菌L8的溶藻活性代谢产物对水华鱼腥藻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11期 |
13 |
王飞;李燕;;溶藻细菌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分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
14 |
宁华;张荣先;陈浩;杨志荣;孙群;;滇池中芽孢杆菌的ARDRA分类及溶藻特性[J];湖泊科学;2008年05期 |
15 |
马宏瑞;章欣;王晓蓉;耿金菊;顾雪元;;芽孢杆菌Z5溶铜绿微囊藻特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年05期 |
16 |
周瑞;喻融;王梓入;龙丽华;;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铜绿微囊藻溶藻效果的初步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4期 |
17 |
卢兰兰;李根保;沈银武;胡明明;刘永定;;溶藻细菌DC-L5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5期 |
18 |
李木桂;刘晶;潘伟斌;张海燕;;3株溶藻菌生长特性研究初报[J];广州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
19 |
杨晓新;尹平河;晏荣军;;溶藻细菌对棕囊藻溶藻过程的电子显微镜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20 |
曹宾霞;王耀兵;赵水晶;关春江;郭皓;刘述锡;赵啸;;塔玛亚历山大藻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初步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