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摘要】:京沪高速铁路通过地区中,绝大部分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沉降问题,控制区域沉降地区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是提供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轨道的首要条件。目前,国内外还缺乏在区域沉降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经验,对于高速铁路的沉降监测,急需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实测数据分析。本文在沉降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京沪高速铁路安全稳定通过区域沉降地区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数据支撑。
在数据处理方面,针对目前沉降监测中无有效的粗差定位和断高处理方法,导致沉降监测数据质量降低的情况,首先利用卡尔曼滤波对高差数据进行粗差探测,有效定位出粗差;再提出卡尔曼迭代滤波法,使用高差数据修复断高,该方法精度远远优于目前使用的归“0”法,有效解决了沉降监测断高问题。通过粗差定位和断高处理,显著提高了沉降监测数据的质量,这对后期的沉降评估分析有实用价值。
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方面,重点对目前缺少研究的工程沉降数据和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综合影响进行分析。在工程沉降数据方面,分析了区域沉降地区桥墩工程沉降值与工作基点埋深的关系,得出目前的桥墩观测方法不完善的结论,针对目前的沉降监测方法无法解决的桥墩出现“上升”的情况,提出使用“矩形法”监测高差变化的方案,为解决这个沉降监测难题奠定了基础。在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综合影响分析方面,针对目前工作基点与复测后水准点的联测数据缺乏,导致无法对区域沉降与工程沉降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的情况,采用工程沉降和区域沉降叠加模型,根据该模型分析沉降总量、线路附加坡度、坡度差以及对线路高程定位的影响。
本文研究成果对京沪高速铁路区域沉降地区的施工建设和运营维护有一定参考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U213.157
|
|
|
|
1 |
谢海澜;郑锦娜;;区域性地面沉降研究现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9年03期 |
2 |
霍家平,陈生水,姜继承,方绪顺,石泉,陈与非;DSP-1型电测式引张线水平位移计研制及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2002年04期 |
3 |
苏河源;胡兆璋;;国外地面沉降研究状况述评[J];上海地质;1980年02期 |
4 |
李勤奋,方正,王寒梅;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型计算及预测[J];上海地质;2000年02期 |
5 |
魏子新;王寒梅;吴建中;方志雷;刘国彬;;上海地面沉降及其对城市安全影响[J];上海地质;2009年01期 |
6 |
刘金宝;张月萍;吴建中;;上海地下水环境容量评价及在地面沉降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地质;2010年04期 |
7 |
杨新安,程军,王红霞;上海地面沉降及其防治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08期 |
8 |
冯怀平,岳祖润,赵玉成;水平测斜仪在路基沉降测量中的误差处理[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9 |
张云;薛禹群;吴吉春;李勤奋;;抽灌水条件下上海砂土层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参数[J];水利学报;2006年05期 |
10 |
严学新,龚士良,曾正强,俞俊英,沈国平,汪铁骏;上海城区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6期 |
|
|
|
|
|
1 |
邢忠信,李和学,张熟,郜洪强;沧州市地面沉降研究及防治对策[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3期 |
2 |
张周平,吴创奇;城市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研究[J];四川测绘;2003年04期 |
3 |
潘宝玉,王贵祥;3S技术集成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
4 |
张先林;;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分析与灰色预测[J];上海地质;1991年01期 |
5 |
严礼川;城市地面沉降设防问题[J];上海地质;1998年01期 |
6 |
刘毅;确定大江大河防洪堤高度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对1998中国大洪水的反思[J];上海地质;1998年03期 |
7 |
李勤奋,方正,王寒梅;上海市地下水可开采量模型计算及预测[J];上海地质;2000年02期 |
8 |
刘桂仪,张兴乐;黄河三角洲油气资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上海地质;2001年S1期 |
9 |
方正,武健强,赵建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J];上海地质;2003年02期 |
10 |
刘绿柳,金爱善,卞建民;带权GM(0,h)模型在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