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影响场及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摘要】:地震影响场的快速确定方法研究是地震烈度速报技术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大地震之后。目前地震预报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个难题,在地震预报尚未解决之前,地震烈度速报技术相当关键。如何在震后快速得到有效的烈度图,勾画出地震影响场底图,让震后救援力量分配的更加合理,震后损害降到最低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提高地震烈度速报,就必须快速得出地震后的地震烈度等震线图,即地震影响场。而地震烈度等震线图的得出需要的条件包括地震震级、震源的坐标、地震断裂带的破裂方向(地震烈度的影响要素)及使用的烈度衰减公式,本文系统的介绍了这些烈度影响要素以及已有的四川省烈度衰减公式的得出过程。地震烈度影响要素已经很容易第一时间得到,烈度衰减公式目前也已经有几个版本,但是现在使用的版本都是按照大区域划分的,比如将中国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中国东部烈度衰减公式、中国西部烈度衰减公式,或者按照省份划分,比如四川省烈度衰减公式、新疆省烈度衰减公式等,根据这些条件得到的地震烈度等震线图,一定程度上能符合地震发生后的损害情况。
为了更好的贴近实际,得出震后受灾范围图,本文提出了将四川省再度进行分区,将四川省按照地域再度分为了四个区域(鲜水河断裂带、鲜水河其他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其他区域)。再从网上搜集这些区域历史破坏性地震的资料,使用MATLAB这一工具,运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进行重新拟合,得出各个区域新的烈度衰减公式,使用GRAPHER展示得出的长短轴长度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并以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发生的芦山地震以及鲜水河地震断裂带上炉霍地震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结果对比,结果发现根据本文研究得到的新的烈度衰减公式勾画的地震影响场更贴近实际。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按照断裂带分区,越细微,越贴近实际震后的受灾情况。
|
|
|
|
1 |
李锰,尹力峰,冯先岳;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新认识[J];内陆地震;1995年03期 |
2 |
廖振鹏,李大华,孙平善;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J];地震学报;1988年02期 |
3 |
孙平善,廖振鹏;平原和山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1期 |
4 |
冯希杰,杜文和,袁志祥,韩恒悦,米丰收,范增节,任隽;陕西石泉2003年4月24日M_L4.9地震及其烈度衰减[J];西北地震学报;2004年04期 |
5 |
周炳荣,肖桂青;云南地震烈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J];地震研究;1983年04期 |
6 |
石树中,沈建文;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3期 |
7 |
沈大开,高德潜;改进的断层破裂烈度衰减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2期 |
8 |
秦嘉政;云南地震烈度与震级的统计分析[J];地震研究;1992年01期 |
9 |
翟洪涛,刘欣,刘庆忠,张毅;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J];华北地震科学;2003年04期 |
10 |
石树中,沈建文;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
11 |
袁丽侠;海原大地震极震区内烈度衰减异常探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
12 |
郑广芬,陶夏新;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对烈度衰减的不确定性校正[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1年02期 |
13 |
张晓东,朱丽霞;地震灾害经济损失理论估计及初步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02期 |
14 |
刘家森;历史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和烈度衰减规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年S1期 |
15 |
姜慧,胡伟华,尹力峰;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J];内陆地震;1998年03期 |
16 |
龚平,曾心传;不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研究[J];地震研究;1990年01期 |
17 |
郁曙君;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J];地震学报;1995年02期 |
18 |
葛焕称;;中国东部和云南地区Lg波与烈度衰减的比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5年06期 |
19 |
孟宪东;龚平;金赤兵;;用烈度衰减的椭圆模型标度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震级[J];东北地震研究;1987年03期 |
20 |
万召侗;曾心传;罗奇峰;龚平;任春;;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统计拟合因素评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