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工程结构的减振控制是工程振动研究的新的分支,也是土木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围绕工程结构的减振,做了如下工作:
1 针对基础隔震结构通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隔震体系-多重隔震体系,引入“第二隔震度”的概念。将地震波视为平稳随机过程,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对多重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及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运用Monte Carlo法模拟风荷载时程,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和多重隔震结构在风振作用下的舒适度及隔震度对屋顶小塔楼的鞭梢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重隔震体系能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 在地基弹性半空间假定条件下,研究了具有刚性浅基础隔震结构的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运用Penzien模型,推导了桩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分析研究了其SSI影响及影响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土对隔震结构的地震相应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比非隔震结构小得多。
3 首次提出组合隔震结构,推导了组合隔震结构的动力及控制方程。分别采用线性最优控制和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对组合隔震结构的控制效果和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隔震结构能在较小能量输入的情况下达到所需的控制效果。
4.提出了利用多单体组合来抑制结构振动响应的思路,推导了其运动和控制方程,并对其减振效果和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单体组合结构能有效抑制各单体的地震响应。
5 提出利用组合结构振动控制理论、隔震理论等对既有结构进行抗震加固的方案,并以算例证明了这些方案的有效性。
|
|
|
|
1 |
李宏男,吴香香;橡胶垫隔震支座结构高宽比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年02期 |
2 |
张玉良;汪洋;张铜生;;橡胶垫隔震装置的双向弹塑性恢复力模型[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4期 |
3 |
吴香香,李宏男;竖向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4 |
夏昌;;典型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一)[J];福建建筑;2006年02期 |
5 |
王开岭;雷静雅;杨辉;;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2期 |
6 |
黄滨;;隔震结构特性测试新方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1期 |
7 |
乔虹;魏瑞演;;框架-剪力墙隔震结构测试与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8 |
樊剑,唐家祥;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反应[J];土木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
9 |
王振,袁朝庆,孙建刚;立式钢制储罐隔震抗震设计的工程化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
10 |
陈永祥,祁皑,才华;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1 |
杜永峰,张恩海,李慧,吴永诚,赵国藩;隔震结构“小震不坏”的动力可靠度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
12 |
李向真;王铁成;向伟明;雷丽;;平面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局部变形的计算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5期 |
13 |
李向真;王铁成;雷丽;;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4期 |
14 |
张卫东;;隔震板柱结构LRB参数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4期 |
15 |
孙柏锋;潘文;;隔震结构两阶段设计法[J];山西建筑;2008年07期 |
16 |
王继红;唐兴荣;;隔震结构振型参与系数与有效质量系数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7 |
黄伟聪;祁皑;林于东;林涛;范宏伟;;某高校文科楼隔震结构设计的分析[J];福建建筑;2009年11期 |
18 |
郭永恒;邓雪松;周云;;某隔震结构基于多级设防的性能反应分析与目标评价[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
19 |
周云,徐彤,贺明玄;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3期 |
20 |
邹立华,赵人达;组合隔震结构振动随机最优控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