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叠变换的直扩通信系统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摘要】:扩频通信以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低截获率和可实现码分多址等优点,近年来广泛地应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无线接入以及卫星通信中,特别是作为军用卫星通信的首选技术。理论上,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由扩频增益决定的,可以通过增加带宽来增加扩频增益;但实际上,由于带宽和技术上的限制,扩频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有限的。窄带干扰由于其功率谱密度比宽带干扰大的多,对扩频系统的影响更大。在强窄带干扰的影响下,系统性能会急剧下降:因此,有必要采用信号处理技术来对窄带干扰进行抑制,以弥补扩频增益的不足。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围绕扩频通信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大量的研究工作一直关注于扩频系统中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的开发运用,至今仍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首先研究了扩频通信的概念和特点,着重说明直接序列扩频(DSSS)通信系统这种最典型的扩频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总结了目前关于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状况。
(2)其次深入研究了重叠变换的窄带干扰抑制技术。分析了重叠变换的原理、结构和基本形式;建立了基于重叠变换的扩频通信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的系统模型。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现在的窄带干扰抑制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抑制窄带干扰,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3)最后针对时变窄带干扰,利用时频分布能够同时分析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DSSS系统自适应干扰抑制算法。针对维格纳分布的不足,采用重叠变换将多分量信号分解成一系列的单分量信号并通过维格纳分布去确定单分量干扰的频率,并设计时变IIR滤波器。和通常采用的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相比,IIR滤波器具有理想的点阻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系统抗时变窄带干扰的能力。
论文最后对现有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
|
|
|
1 |
孙鹏;;变步长的自正交LMS算法在抑制扩频通信干扰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期 |
2 |
梁继业,刘会杰,杨琳,梁旭文,杨根庆;卫星扩频通信中一种简化的窄带干扰抑制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4年06期 |
3 |
尹艳群,王玲,白文乐;一种新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窄带干扰抑制算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4 |
柏廷广;邵定蓉;李署坚;邹琼;;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6期 |
5 |
朱丽平,胡光锐,朱义胜;一种新的重叠双正交变换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
6 |
夏江华;黄昌志;张家树;;一种基于重叠变换域的抗窄带干扰算法[J];电讯技术;2007年01期 |
7 |
虞建华;张国俊;潘之俊;;扩频通信中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
8 |
刘继承,邵定蓉,李署坚;DS/FH混合系统鲁棒自适应抗干扰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8期 |
9 |
沈其聪;郑建立;;直扩系统窄带干扰抑制技术研究[J];信息通信;2009年05期 |
10 |
陈岩,安建平,罗伟雄;扩频通信中数字窄带干扰抑制的仿真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2年05期 |
11 |
李冲泥,胡光锐;多分辨重叠变换在扩频通信系统抗干扰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2000年04期 |
12 |
李太杰,胡光锐;径向基函数网络在扩频通信干扰抑制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3 |
仇佩亮,郑树生,姚庆栋;扩频通信中干扰抑制的自适应非线性滤波技术[J];通信学报;1995年02期 |
14 |
唐瑜,严梅,洪福明;扩频通信中组合自适应抗干扰技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15 |
梁继业;任前义;;卫星扩频通信窄带干扰抑制的FPGA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06年05期 |
16 |
陈长英,刘人杰;新型扩频接收机的研究[J];电讯技术;2001年06期 |
17 |
杨慰民,毕光国;基于自适应小波包变换的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窄带干扰抑制技术[J];通信学报;1999年07期 |
18 |
胡爱群,韩一明,顾群;电力线扩频通信中窄带干扰自适应抑制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02年09期 |
19 |
王坤杰,周祖成,姚彦;直扩通信中非线性窄带干扰抑制滤波器的性能分析[J];电子学报;1998年02期 |
20 |
何振亚,孟志浩,何世春;直接序列扩频通信中干扰抑制的进化规划自适应非线性滤波技术[J];通信学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