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建构:余英时“新典范说”对传统红学研究方法论的突破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受重视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关注,“研究和评论《红楼梦》的文字,如果全部搜集在一起,恐怕会使‘汗牛充栋’这个古老的成语失去它夸张的意味”。“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红学’无疑地可以和其他当代显学如‘甲骨学’或‘敦煌学’等并驾齐驱,而毫无愧色”。对于《红楼梦》及其作者,历代学者已经做了几乎无所不到的探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对包括《红楼梦》的意蕴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依然众说纷纭。
余英时的红学研究范式便诞生在上世纪中后期海内外红学研究的危机之中。余先生以库恩的范式学说为理论支点,以史的眼光来探寻红学的发展方向,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但这些反响大多停留在对余氏观点的认同上而较少涉及其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本文正是以库恩(Thomas S.Kuhn)的范式理论为切入点,在系统阐释“范式”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之上,分析“范式”理论与《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的关系,把握“学术史的观点”、“危机”与“范式(典范)”等观念对分析近代红学发展以及找寻红学发展的新路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重新审视以考证派、索隐派为代表的红学研究方法论的得失的前提下,分析余英时红学研究“范式”(即新“典范”说)诞生的原因,研究余氏红学研究“范式”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余氏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以及分析运用跨文化的理论解读红学的可能性与启示性,从而从对比较诗学的贡献中看余氏红学方法论对当代红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