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道岔尖轨矫直理论及应用研究
【摘要】:
高的平顺性是提高列车过岔速度、提高旅客乘坐舒适性及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基础,因此高速道岔对制造精度要求非常高。尖轨矫直是高速道岔生产的关键工艺环节之一,尖轨矫后线形对道岔的平顺性等制造精度影响较大,轨底残余应力影响尖轨的使用寿命。当前尖轨矫直仍停留在凭操作者经验进行粗放生产的水平,需多次反复才能矫直合格,返工率高,产品报废也时有发生,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达到高精度要求比较困难,影响高速道岔生产进度,增加产品成本。本文针对高速道岔尖轨的矫直特点,基于弹塑性理论,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计算,对高速道岔尖轨矫直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尖轨矫直理论研究
在分析压力矫直基础理论基础上,通过采用弹塑性理论,建立具有复杂断面特性的高速道岔尖轨矫直力学分析模型,对尖轨矫直的弹塑性区域分布、矫直应力、残余应力、尖轨矫直挠度及残余几何形态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尖轨矫直机理,建立相应的计算公式。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通过编程求解尖轨不规则形状截面弹塑性区域分布方程、应力方程及挠度方程。
(2)尖轨矫直有限元分析研究
针对复杂结构构件,无法用解析法求解矫直参数的工程难题,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建立尖轨矫直三维实体模型,对尖轨竖向矫直、横向矫直及曲线尖轨顶弯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详细分析尖轨竖向矫直、横向矫直及曲线尖轨顶弯的线形变化、矫直应力和残余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竖向矫直与横向矫直的线形变化、矫直应力和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不同,横向矫直与顶弯的线形变化、矫直应力和残余应力分布规律比较相似。
为验证本文采用的弹塑性有限元法及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进行尖轨矫直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小,本文采用的弹塑性有限元法及计算模型可用于尖轨矫直分析。
(3)尖轨矫直关键参数研究
加载支距和压弯量是尖轨矫直的两个关键矫直参数。分析不同加载支距及压弯量条件下尖轨的残余变形、矫直应力、残余应力和矫直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残余变形、矫直应力、残余应力和矫直力随加载支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弯量的增大而增大。
(4)初始变形及矫直部位对尖轨矫直的影响研究
分析尖轨在不同初始变形条件下矫后残余线形、矫直应力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不同初始变形尖轨在相同矫直参数条件下残余挠度、矫直应力及残余应力相差不大。尖轨不同弯曲方向矫后残余应力及线形变化不同。
分析尖轨不同部位矫后残余线形、矫直应力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尖轨切削部位被削弱,抗弯模量变小,相同的压弯量所需矫直力减小,残余曲率、矫直应力及残余应力减小。
(5)尖轨矫直工艺及矫直质量评价方法
总结分析尖轨支点、压点组合的确定方法及原则。采用有限元方法,编程计算尖轨矫直及尖轨顶弯的压弯量。结果表明,给定尖轨初始曲率半径条件下,加载支距越大,所需压弯量也越大;相同加载支距下,初始曲率半径越大,所需压弯量越小。尖轨初始曲率半径越小,矫直后轨底残余拉应力越大;曲线尖轨顶弯时加载支距越大,所需压弯量也越大,但轨底最大残余拉应力相差不大。
建立尖轨矫直质量评价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及高速道岔的技术要求,分析讨论尖轨矫直质量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为高速道岔矫直质量评价提供指导。
|
|
|
|
1 |
沈长耀,王明治,许有全,张桂云,王菁,蒋昕,侯爱滨,田德仓,臧爱玲,顾培雄,顾经文,林吉生,史玉杰;提速道岔平面及结构设计[J];铁道标准设计;1997年03期 |
2 |
李杭中,郑运宏,文志雄;可动辙叉道岔带外锁闭的转换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剖析及改进[J];铁道通信信号;1996年11期 |
3 |
宋福生;防止道岔侧股尖轨轧伤的有效措施浅析[J];黑河科技;2001年04期 |
4 |
贺原义;75kg/m钢轨AT12~#固定型道岔转辙部位病害的成因及整治[J];铁道建筑;2003年09期 |
5 |
陈家全;轮缘碾堆车轮对向通过尖轨磨损道岔时爬轨的原因分析[J];铁道机车车辆;2003年01期 |
6 |
曾维德;浅议60Kg/mAT道岔的维修养护[J];铁道运营技术;1996年03期 |
7 |
鲁克岑;;尖轨拱曲变形原因浅释[J];铁道标准设计;1984年04期 |
8 |
刘语冰;道岔标准化、简统化的技术分析和经济评估[J];铁道技术监督;2000年08期 |
9 |
吴祖荣,姚晓平,管天保;提高12号道岔侧向过岔速度的有效途径[J];铁道学报;1988年02期 |
10 |
沈长耀;60kg/m钢轨7号背向可挤型道岔的研制[J];铁道标准设计;1995年Z1期 |
11 |
罗雁云,许玉德,耿传智;干摩擦道岔尖轨滑床板研究[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8年10期 |
12 |
王利生,马坤;可动心轨单开道岔分动外锁闭电动转辙机电气试验方法[J];铁道通信信号;1999年05期 |
13 |
周文;刘学毅;王平;林红松;;客运专线道岔尖轨矫直残余应力研究[J];铁道学报;2010年04期 |
14 |
张履棠;铁路干线用的无叉心道岔[J];铁道运输与经济;1982年01期 |
15 |
小仓雅彦
,杨顺焕;同向道岔的养护(下)[J];铁道建筑;1982年08期 |
16 |
丁安秩,陈启舜;ZD6系列双电动转辙机转换60AT-12型单开道岔技术方案[J];铁道通信信号;1996年01期 |
17 |
毛俊杰;推广尖轨外锁闭装置开发新一代道岔转换设备[J];中国铁路;1997年12期 |
18 |
;提速道岔上道运用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铁道科技;1997年02期 |
19 |
贾新忠;道岔转辙部分故障原因分析[J];煤矿机械;2001年09期 |
20 |
贺绍南,刘双合;合理设置峰下道岔尖轨的防磨护轨[J];铁道建筑;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