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的离散单元法
【摘要】:
土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构成的不连续介质。作为非连续介质的计算方法,离散单元法非常适合求解颗粒介质问题。该法中,通常采用粘性阻尼耗散系统运动的能量,从而使计算快速收敛。但实际上,颗粒之间的切向作用力更接近Coulomb摩擦力。因此,采用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即摩擦系数)建立的离散单元法接触模型,能够真实地描述颗粒间的切向作用,并得到整个系统真实的稳定时间。本文将尝试对现有离散单元法计算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的接触模型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论文首先计算分析了一维振动问题,给出滑块在静止或滑动状态下摩擦力的确定方法及运动状态的判定方法。并通过1个滑块和50个滑块在接触面上滑动的例子,说明了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运动过程的数值法求解原理及方法。对二维问题,建立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的接触模型,推导了相应的离散单元法的计算公式。其中,重点解决了颗粒间切向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上述工作完成后,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计算了一个简单的算例,验证了本文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及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与传统的离散单元法相比,基于Coulomb摩擦阻尼的离散单元法具有如下优点:(1) Coulomb摩擦更为真实地描述了颗粒之间在接触点的切向作用。(2)以Coulomb摩擦阻尼代替粘性阻尼,其值更易确定,且由此得到的稳定时间是真实的时间。(3)只有颗粒间的法向刚度系数而没有切向刚度系数,计算参数的确定更为简单。
|
|
|
|
1 |
金仁祥,晏鄂川,刘汉超;麻柳嘴滑坡成因机制离散元数值模拟[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
2 |
肖裕行,王思敬,王泳嘉;离散单元法中接触变化诱导的水头变化[J];岩土力学;1999年02期 |
3 |
何连超;;有质量弹簧的振动周期探讨[J];物理与工程;2011年05期 |
4 |
别社安,姜长杰;离散单元法与港口和海岸工程中的非连续介质问题[J];海洋通报;1999年02期 |
5 |
林乐肃;;岩体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比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6 |
李伟,陈天宁,胡选利,黄协清;单冲体冲击减振器的计算机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7 |
胥良,石豫川,柴贺军,冯学钢,李祥海;K28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的离散元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3期 |
8 |
姜世平;芮筱亭;洪俊;戎保;刘志军;;散粒体系统动力学仿真[J];岩土力学;2011年08期 |
9 |
李伟,朱德懋,胡选利,黄协清;不连续散粒体的离散单元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0 |
陈文胜;柏署;杨燕;;离散元计算的位移控制方法[J];岩土力学;2007年07期 |
11 |
刘朋辉;魏迎奇;杨昭冬;;贵州印江岩口滑坡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2期 |
12 |
赵小平;李渝生;陈孝兵;林富财;;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工程边坡倾倒变形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13 |
张国永;;落石运动的理论分析及其治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03期 |
14 |
王东;杨溢;;大型离散元软件EDEM的功能特点[J];科技成果纵横;2009年03期 |
15 |
温彤;雷杰;裴春雷;;一种离散单元法的弹性可变形颗粒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
16 |
谢莉;李渝生;曹建军;刘根亮;;澜沧江某水电站右坝肩岩体倾倒变形的数值模拟[J];中国地质;2009年04期 |
17 |
郑洲顺;王爽;郑珊;曲选辉;;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粉末高速压制流动过程模拟[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12期 |
18 |
方磊;姜在田;项伟圆;;影响填石路堤压实施工因素的数值模拟[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19 |
黄晚清;陆阳;;应用离散单元法研究散体微观结构[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年01期 |
20 |
张绪涛;陆晓敏;;岩体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比较[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