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10对于星形胶质细胞中IDO表达的调控作用
【摘要】: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IDO)是哺乳动物细胞中负责色氨酸代谢的限速酶,它催化色氨酸沿着犬尿氨酸途径降解为一系列代谢产物。当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炎症、感染或创伤等病理条件下,脑内的IDO会被诱导过量表达,导致局部色氨酸浓度下降并致毒性代谢产物积聚,从而引起神经元功能异常甚至死亡。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均检测到IDO表达增加及活性增强,提示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途径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神经免疫学研究揭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与炎症发生密切相关,由于中枢存在促炎症与抗炎症因子表达,并且两类因子的力量平衡消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病理变化。通常情况下,促炎物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等可加剧中枢疾病的进程,而抗炎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 TGF-β)等则可抑制中枢炎症进程。IL-10作为典型的抗炎症因子,可显著抑制促炎症因子产生及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关于IL-10的中枢效应是否通过影响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途径发挥作用还有待探索。
本研究通过建立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作为体外模型,探索IL-10对于神经系统IDO产生及活性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IL-10对于IDO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与信号通路。从出生后一天(P1)或两天(P2)的C57BL/6J小鼠大脑皮质中分离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纯度。使用1μg/ml LPS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使用实时PCR方法检测细胞中IDO mRNA,以免疫荧光以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IDO蛋白表达水平,并用比色法检测IDO活性变化。采用外源加入10ng/ml重组小鼠IL-10分别观察其对经或不经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IDO表达和活性的影响,然后检测IL-10对I-κBα磷酸化水平来反映其对NF-κB活性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高于95%,LPS作用24h后显著诱导星形胶质细胞IDO mRNA表达增加,与未刺激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05),作用48h后IDO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并且免疫印迹结果发现蛋白水平显著提高(P0.05),96h后活性水平显著增强(P 0.05)。IL-10在无LPS刺激时,对IDOmRNA,蛋白和活性水平影响均略有增强。在经LPS诱导情况下,IL-10显著抑制IDO mRNA表达,与LPS组相比效果显著(P 0.05),并且免疫荧光结果发现IDO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蛋白水平与LPS组相比表达下降(P 0.05),且活性表现出下降水平。对NF-κB影响方面,IL-10显著降低LPS引起的I-κBα磷酸化水平,对NF-κB活性起到抑制作用。
本研究中,发现LPS显著诱导星形胶质细胞IDO表达,而IL-10对LPS引起的IDO表达具有明显抑制效应,这种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抑制NF-κB活性实现的。由于IDO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发现IL-10对IDO在中枢表达和活性的调节作用,不仅为IL-10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提供新的理论解释,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
|
|
1 |
陈玉敏;陈涛平;;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8期 |
2 |
;星形腹质细胞[J];解剖学研究;1990年01期 |
3 |
朱发明,文志斌,何晓凡,李俊成,贺石林;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组织因子活性的表达及其调控[J];生理学报;1999年03期 |
4 |
曹海燕,张月华,梁卫兰,姜玉武,吴希如;高钾和(或)谷氨酸对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43表达的影响[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1年04期 |
5 |
张成;吴建云;张家骅;;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保健;2011年05期 |
6 |
肖芷江,杨品华,唐小海,廖明波;GFAP标记人胎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观察[J];四川解剖学杂志;1997年02期 |
7 |
何宇,谢学军;星形胶质细胞与血-视网膜屏障[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5年02期 |
8 |
阮林,刘仁刚,周洁萍;IL-1β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4期 |
9 |
骆翔;喻志源;冯永东;王伟;;缺血缺氧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细胞活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年05期 |
10 |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溶酶体释放信号分子ATP[J];科学通报;2007年16期 |
11 |
徐琴;赵正言;;甲状腺激素对脑发育期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年05期 |
12 |
沈维高;何欣;王振江;;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3 |
王雅洁;星形胶质细胞GJ及Cx43表达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年03期 |
14 |
张宏伟,张亚卓,张海霞,陈晓光,王晓良,于春江;星形胶质细胞诱导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前后的电生理功能鉴定[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
15 |
陈青;刘传勇;;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机制及功能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6 |
余涛;刘秋菊;金璐;文铁桥;;星形胶质细胞低温去分化条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17 |
李宝华;蒋正刚;徐林;李康;熊思东;;CVB3感染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agrin的影响及意义[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
18 |
胡沙;;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19 |
何丹;喻志源;王伟;;VRAC通道与脑内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年03期 |
20 |
;复旦大学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