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制备高性能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的关键是解决三个耦合:第一个耦合是被测气体分子与传感器敏感膜之间的耦合,第二个耦合则是传感器元件与测试系统之间的耦合,最后一个耦合则是依靠信号分析,将测试的数据转化成气体浓度。为了增强这三个耦合,我们所制备的敏感膜首先应该对靶气体分子有较好的选择吸附性;其次应该与声表面波器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与压电衬底有好的附着力、在制备过程中不会损坏器件);最后,则是此敏感膜应易于制备并且应该可以较好地控制此敏感层的物理参数(如厚度、粗糙度、均匀性等)。本文运用最广泛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代表~(____)氧化锌和近年来非常火热的石墨烯基气敏材料,成功制备了基于氧化锌纳米管阵列的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和基于氧化石墨烯的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ZnO纳米管阵列敏感膜是通过先生长纳米棒,然后将纳米棒转化为中空管的策略进行制备的。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和旋涂法在ST-cut石英上生长ZnO种子层,然后通过化学浴法生长ZnO纳米棒阵列,最后通过中性绿色的KCl溶液,将ZnO纳米棒腐蚀成ZnO纳米管。我们成功地在ST-cut石英声表面波器件上生长了纤锌矿ZnO纳米管阵列,且纳米管的尺寸很小,通过XRD表征发现,其具有良好的C轴取向。然而该器件在具备较大的Q值得同时也具备较大的插损。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采用旋涂法在ST-cut声表面波器件上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敏感层。氧化石墨烯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对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具有重大意义:此氧化石墨烯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在室温下对氨气的检测下限为500 ppb,其频移为620 Hz;相比其他常见气体如氢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该传感器对氨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此外,我们还系统地研究了该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弹性负载是其正频移的主要原因。
|
|
|
|
1 |
;1声表面波技术[J];压电与声光;1994年05期 |
2 |
范思齐,汪承灏;压电晶体表面激发的二维声表面波Green函数[J];声学学报;1988年03期 |
3 |
孙宝申,汪承浩,应崇福;短路金属栅对正入射瑞利波的散射[J];声学学报;1988年04期 |
4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8年02期 |
5 |
C.K.Jen,严碧歌;利用声表面波检测PZT陶瓷的特性[J];压电与声光;1988年03期 |
6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8年03期 |
7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8年04期 |
8 |
李耀堂,杨国庆,母开明;声表面波技术的现状及前景[J];压电与声光;1988年06期 |
9 |
武以立;高频声表面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压电与声光;1988年06期 |
10 |
;《压电与声光》1979—1988年1—10卷累计分类索引[J];压电与声光;1988年06期 |
11 |
张步法,张淑仪,魏荣爵;倾斜金属线条反射阵对声表面波的反射特性[J];声学学报;1989年01期 |
12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9年01期 |
13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9年02期 |
14 |
高希才;声表面波卷积器的基本理论[J];压电与声光;1989年03期 |
15 |
;文摘选辑[J];压电与声光;1989年03期 |
16 |
张晖,程国辉,李国选;声表面波压力传感器的研制[J];压电与声光;1989年06期 |
17 |
;《压电与声光》1989年第11卷总目次[J];压电与声光;1989年06期 |
18 |
孔慷;压电陶瓷声表面波电视中频滤波器的研制[J];江苏化工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19 |
李同泽;新型传感器——声表面波位移传感器和声表面波加速度计[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89年03期 |
20 |
杨森圭;;声表面波技术的应用与进展[J];压电与声光;197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