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Z干涉式光纤陀螺研究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Z干涉原理的干涉式光纤陀螺,该种光纤陀螺的光信号采用正向传输,避免了后向传输光对光源的影响,也避免后向散射、反射光带来的相干噪声以及光学Kerr效应噪声,光功率利用率高,输出光信号大。本文分析了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推导了输出光功率表达式,指出可以采用平衡输出或单端输出两种信号输出方法,可以采用类似于Sagnac干涉式光纤陀螺的信号检测方式。分析结果证明了采用MZ干涉式光纤陀螺实现对旋转角速率的探测的可行性。
结合MZ干涉式光纤陀螺的存在较大非互易相移的特点,着重从其温度稳定性、偏振噪声以及光源波动引起的误差三个方面分析了抑制噪声、提高检测精度的方法,提出了:采用“准白光”干涉测量法结合光纤研磨技术精确控制光纤长度差的办法;采用非偏振光源抑制偏振噪声的方法;采用温度控制、功率控制以及消偏器实现稳定化陀螺光源的方法。提出了中低精度单模光纤MZ干涉式光纤陀螺的技术方案,该种光纤陀螺采用非偏光源抑制偏振串扰,是一种高性价比的光纤陀螺。
本文还讨论了“准白光”干涉测量光纤长度差的方法,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并采用MATLAB进行了系统仿真和参数优化,为克服测量的盲区问题还提出了“扫描下降法”。分析表明该测量方法可以实现微米精度的光纤长度差测量。
|
|
|
|
1 |
朱荣,张炎华,莫友声;干涉式光纤陀螺的建模与仿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11期 |
2 |
朱立峰;吴易明;陈良益;郭亮;吴文明;;对光纤陀螺寻北仪二位置寻北方案的改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2期 |
3 |
张炎华,吕葵,程加斌;光纤陀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
4 |
陈振华,刘增田;信号检测通道增益波动对IFOG影响[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年08期 |
5 |
李宝龙;刘军;;I-FOG光电转换电路稳定性分析与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11期 |
6 |
Eric J.Lerner,顾聚兴;干涉测量法开发新应用[J];红外;2001年07期 |
7 |
袁瑞铭;李绪友;杨新光;董浩;;一种新的光纤陀螺信号检测方法[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3年S2期 |
8 |
李宝龙;刘军;;高精度I-FOG光电转换的设计与实现[J];电光与控制;2006年05期 |
9 |
刘兰芳;陈刚;金国良;;光纤陀螺仪基本原理与分类[J];现代防御技术;2007年02期 |
10 |
骆玉玲;;7.62cm开环全光纤陀螺的设计、研制和测试[J];飞航导弹;1992年10期 |
11 |
王信化;全息照相干涉测量法在工程测量中的信息能力[J];计量与测试技术;1995年01期 |
12 |
汪正凡;;萨格奈克效应de基本原理[J];惯性世界;1996年01期 |
13 |
舒建涛;季旭东;李绪友;;光源谱宽对干涉式光纤陀螺影响的分析[J];压电与声光;2011年01期 |
14 |
杨秀山;王学锋;高峰;杨学礼;;光纤陀螺电路对陀螺温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9年11期 |
15 |
陈振华,刘增田,刘军;I-FOG接收组件研究[J];光电子技术;2004年04期 |
16 |
毛献辉,田芊,滕云鹤,章燕申;几种光学陀螺的研究进展[J];压电与声光;2003年01期 |
17 |
史大椿;用剪切干涉仪定焦[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
18 |
张延顺,孙枫,张家海,李绪友;自适应横向滤波器在干涉式光纤陀螺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9 |
M.Honze;陈大成;;用超声干涉测量法测量镀层的厚度[J];国外计量;1985年02期 |
20 |
贺安之,赖天树,阎大鹏,倪晓武;三维温度场中的多通道干涉层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