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研究
【摘要】:雷达目标识别作为现代雷达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已成为各国未来武器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份。利用高分辨力雷达获得的目标距离像包含了更多的目标特征信息。本文针对雷达目标距离像,研究讨论了多种目标识别方法。利用微分几何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了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对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中的拒识和分类器组合也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如下:
1.提出基于正交辨别分析的雷达目标距离像特征提取方法,利用遗传算法对PCA、ICA子空间基进行选择,并将不同特征提取方法和不同分类器结合,得到多种子空间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方法。
2.提出基于KPCA、基于KDA雷达目标距离像非线性识别方法。通过核函数的引入,可将PCA、LDA扩展为KPCA、KDA。给出基于KPCA、KDA与SVM三种雷达目标距离像非线性识别方法的识别性能。基于KPCA、KDA雷达目标距离像非线性识别方法的识别性能优于相应的基于PCA、LDA的线性识别方法的识别性能。
3.研究三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理论的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的方法,得到较好的识别性能,并可以满足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实时性能要求。
4.针对PCA、ICA特征提取方法,基于微分几何的数学理论,综合考虑了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提出基于黎曼度量的最近中心邻分类器。综合考虑原始数据样本分布、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之间关系,提出了改进的PCA、LDA子空间目标识别方法。
5.基于拒识理论,给出一种广义置信度的度量,得到拒识门限,使基于PCA子空间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方法既有较高的识别率,又有较低的误识率。基于多分类器组合理论,研究了雷达距离像识别中多分类器组合方法。在多数投票规则下,多分类器组合获得了比单一分类器更好的识别性能。这些内容和创新点多为大量仿真目标距离像数据和实测目标距离像数据所验证,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的内容。
|
|
|
|
1 |
胡守军;;雷达无源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6期 |
2 |
赵文强;席泽敏;卢建斌;盛成明;;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的水声模拟[J];舰船电子工程;2010年11期 |
3 |
倪梅红;;雷达目标模拟装置实验结果[J];火控雷达技术;1982年03期 |
4 |
舒永泽;;飞机、导弹目标雷达截面计算方法简述[J];飞航导弹;1987年07期 |
5 |
马国忠,韦高,许家栋;雷达目标的角闪烁及RCS的计算[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5年02期 |
6 |
唐白玉,姜文利,沈海戈,柯有安;基于频域带限数据提取雷达目标李氏指数的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7 |
蒋欣,杨志凌,王宝发;雷达目标低频RCS可视化计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8 |
孙凤荣,张宁,魏永峰;基于光纤的雷达目标模拟器设计[J];航天电子对抗;2002年02期 |
9 |
李欣;彭世蕤;;一种空间三维航迹建模新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
10 |
刘朝军;张欣;王守权;;雷达目标恒虚警检测算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7期 |
11 |
任勇,解本钊,刘永坦,张集中,李明友;不同极化基下定义的目标散射矩阵的变换[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4年10期 |
12 |
杨逢春;目标对超宽带信号的雷达特性[J];国防科技;1996年04期 |
13 |
戴征坚,郁文贤,胡卫东,杜攀;空间目标的雷达识别技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3期 |
14 |
鞠智芹,廖广建,逯久山;用极化信息实现雷达目标的分类与识别[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15 |
;雷达目标有效散射面积自动测量设备专用数据处理机简介[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78年03期 |
16 |
孔庆国;非高斯背景下雷达目标的相干检测[J];雷达与对抗;1994年04期 |
17 |
朱孝政;袁军;;大型飞行器雷达目标特性数值快速计算与测试技术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郭振耀;邱杰;;针对窄脉冲雷达测角的相位干涉仪仿真研究[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0年01期 |
19 |
欧阳萍;林长川;;AIS与雷达目标信息模糊融合算法与实现[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20 |
欧阳萍;林长川;;AIS与雷达目标信息模糊融合算法与实现[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