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激光作用下光学薄膜的场损伤研究
【摘要】:
激光核聚变是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其“点火”却一直是个难题.从全世界发展趋势来看,作为点火装置,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越来越高,脉宽越来越短。而薄膜作为光路传输中的关键元件之一,因为其内在的结构特性,往往成为限制激光器功率的瓶颈。随着辐照激光的脉宽变短,其脉冲的峰值功率密度将非常高,此时薄膜的损伤已经从原来的热损伤形式转变为场损伤形式为主。因此对于薄膜在短脉宽,高电场情况下的损伤机制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本文首先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两种方式对于光学薄膜的场损伤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对光学薄膜中的驻波场问题进行了讨论。
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主要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在光学薄膜损伤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介绍了光学薄膜损伤的基本理论。包括损伤的定义,薄膜损伤的理论模型,提高薄膜损伤阈值的几种处理方法等。
第三章:分析了薄膜对激光能量吸收的微观机制,描述了薄膜损伤的微观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推导了导带电子对激光能量吸收速率公式。用数值的方法描述了薄膜导带电子密度,光学性质随时间变化情况,计算了几种常见光学薄膜的场损伤阈值。
第四章:对光学薄膜的驻波场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使用梯度膜来替代传统层状高反膜的思路。并对其波长匹配,电场分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五章:对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一些结论,进行了总结。
|
|
|
|
1 |
夏志林;郭培涛;薛亦渝;黄才华;杨芳芳;;三倍频偏振分光膜激光预处理实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
2 |
蒋晓东;黄进;刘红婕;王凤蕊;周信达;郑万国;;光学膜层缺陷分布特征对损伤行为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1年01期 |
3 |
李仲伢,李成富,郭聚平,孙旸,范正修;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波长效应[J];中国激光;1991年01期 |
4 |
徐毓光,吕波,余勤跃,谈小虎,葛建忠,陈梅;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对光学薄膜的损伤[J];激光杂志;1994年05期 |
5 |
赵建君;宋春荣;刘进;;ns激光辐照ZrO_2薄膜剥落的理论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S1期 |
6 |
韩季之;光学薄膜抗激光损伤的测量[J];激光与红外;1991年05期 |
7 |
吴周令,范正修,王之江;强激光对薄膜的损伤研究[J];物理;1991年03期 |
8 |
;供激光用的光学薄膜的特征[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5年03期 |
9 |
李丹,朱自强,付雄鹰,邱服民;光学薄膜的激光诱导损伤与材料带隙的关系[J];光电工程;1999年04期 |
10 |
赵强,范正修,刘立明,范瑞瑛,黄日成;影响1.06μm光学薄膜激光损伤因素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技术;1996年01期 |
11 |
胡海洋,范正修,刘晔,赵强,范瑞瑛,黄日成;杂质对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J];中国激光;1999年06期 |
12 |
周业为,谢建,李育德;光学薄膜激光预处理及其机理的研究[J];激光杂志;1998年05期 |
13 |
李丹,朱自强,邱服民,付雄鹰;光学薄膜损伤的单光子吸收电离的电子雪崩模型[J];光电工程;2000年02期 |
14 |
甘荣兵,林理彬,蒋晓东,黄祖鑫,钟伟,郑万国,叶琳;用透射反射扫描法检测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年01期 |
15 |
李秀;杨富;;几种光学薄膜弱吸收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6 |
夏志林;赵元安;黄才华;邵建达;薛亦渝;杨芳芳;郭培涛;;光学薄膜激光预处理能量密度选取[J];光学学报;2009年02期 |
17 |
仲永安;固体光学薄膜结构研究的一些进展[J];物理;1981年11期 |
18 |
沈元华;软X射线波段的光学薄膜[J];激光与红外;1991年05期 |
19 |
;其它[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2期 |
20 |
占美琼;;提高光学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途径[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