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局域空间光孤子偏振耦合研究
【摘要】:
空间光孤子是实现未来全光通信及全光器件最理想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关于空间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光孤子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光束在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满足非局域非线性薛定谔方程(NNLSE)。理论与实验结果均表明,非局域空间光孤子有着局域孤子不能比拟的、更为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虽然目前关于非局域空间光孤子的研究较多,但大都基于只包含了一个极化分量的光场,而本文则探讨了非局域克尔类平面波导中不同偏振方向的耦合双光束的传输行为,主要创新点及结论如下:
(1)基于麦克斯韦方程并利用波导理论推导了非局域非线性平板波导中TE偏振和TM偏振的耦合双光束的演化方程;通过对光强函数作泰勒级数展开,得到弱非局域近似下双光束偏振耦合的理论模型;然后得到了该模型的拉格朗日密度函数。
(2)利用变分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非局域克尔类平板波导中垂直极化、中心重合的双光束共同传输问题。分别讨论了耦合系数,非局域程度,线性双折射对双光束传输规律的影响:发现当波导参数满足特定要求时(耦合系数为1,线性双折射可忽略不计),在其中存在着非局域矢量空间孤子;在其它情况下,只有当入射的偏振双光束满足特定要求时,合光束场才能作无衍射类孤子传输。数值模拟的结果与理论分析在定性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入射光束为高斯光束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介质的非局域程度越高,双光束作无衍射类孤子传输的近似程度越好。
(3)利用变分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非局域克尔类平板波导中TE和TM偏振双光束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双孤子系统的势能关于孤子中心间距的曲线。变分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都证明了同样的结论:非局域偏振耦合空间孤子的非相干相互作用强度随非局域程度的增大而增大。
|
|
|
|
1 |
唐锋,井文才,张以谟,周革,李海峰,满小明,贾大功;信噪比对偏振耦合测试影响分析[J];光子学报;2003年09期 |
2 |
张红霞;张以谟;贾大功;唐峰;;白光扫描干涉仪用于保偏光纤偏振耦合检测[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03期 |
3 |
丁鹏;曹银花;苏国强;陈虹;王智勇;左铁钏;;使用格兰-泰勒棱镜偏振耦合的1kW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9年02期 |
4 |
冯广智;顾媛媛;单肖楠;王祥鹏;尹红贺;邓鑫李;秦莉;刘云;王立军;;808nm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迭阵偏振耦合技术[J];发光学报;2008年04期 |
5 |
尧舜;曹银花;丁鹏;苏国强;张辉;王智勇;;基于偏振耦合的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加工系统[J];激光杂志;2008年05期 |
6 |
曹银花;刘友强;秦文斌;许春晓;王智勇;;光束质量超过全固态激光器的千瓦直接半导体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9年09期 |
7 |
郑睿;高星辉;曹伟文;陈利霞;陆大全;郭旗;吴立军;胡巍;;光谱重置法在非局域空间光孤子研究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
8 |
李绪友;张琛;何周;于强;;基于偏振耦合理论的光纤陀螺环温度性能研究[J];中国激光;2010年04期 |
9 |
林惠祖;姚琼;胡永明;;全保偏结构的光纤偏振耦合测试系统[J];中国激光;2010年07期 |
10 |
林惠祖;姚琼;胡永明;;谐振式光纤陀螺保偏光纤谐振腔90°对接误差控制研究[J];光学学报;2010年10期 |
11 |
蒋治国;刘继芳;马琳;宋家争;韩彪;;横向应力对保偏光纤偏振耦合特性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1年06期 |
12 |
马秀华;毕进子;侯霞;孟俊清;陈卫标;;空间用调Q偏振耦合输出棱镜谐振腔特性分析[J];光子学报;2008年12期 |
13 |
郭振武;叶雯婷;张红霞;陈信伟;刘铁根;张以谟;;保偏光纤器件的对轴角度分析与测量[J];光电子.激光;2011年05期 |
14 |
郭振武;陈信伟;张红霞;贾大功;刘铁根;;基于小波降噪的偏振耦合检测分析[J];光学技术;2011年03期 |
15 |
魏振乾,张在宣,娄玉华,费浩生;虚共焦偏振耦合输出腔Nd:YAG调Q激光器[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4年04期 |
16 |
郭振武;张红霞;贾大功;陈信伟;刘铁根;;偏振耦合测试及其振动干扰信号分析[J];中国激光;2011年08期 |
17 |
颜森林,何龙庆,吴海勇,王海军;双环掺铒光纤激光器混沌偏振控制方法研究[J];光子学报;2005年02期 |
18 |
张红霞;张以谟;井文才;刘琨;贾大功;李朝辉;;偏振耦合测试仪中白光干涉包络的提取[J];光电子.激光;2007年04期 |
19 |
杜金波;;非稳腔锁模YAG激光器[J];激光与红外;1981年05期 |
20 |
;集成光学 集成光学、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