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光场入射时的猫眼效应研究
【摘要】:
在实际战场上,利用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进行主动激光探测时,激光的传输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使到达猫眼系统(本文指所要探测的目标光学系统)的光束发生扩展、漂移、光强闪烁、相位起伏、波面畸变等一列的效应,即大气湍流效应。这些湍流效应对猫眼效应的利用是不利的。
研究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的传统方法,主要建立在规则光束入射时的几何光学方法。但是,探测激光发射后,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到达目标光学系统时的光场,已经是一个带有湍流统计特征的随机光场。那么,在对利用猫眼效应进行主动激光探测的可行性分析时,目标光学系统的猫眼效应,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几何方法来分析了。如何对随机光场经过光学系统的传输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是本文的主要工作。
本文工作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多相位屏法,数值模拟了激光通过大气湍流的传输,获得了到达猫眼系统的随机光场分布;
(2)提出了一种计算相位屏的新方法,将Malacara多项式用于产生湍流相位屏,并与Zernike多项式法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结果更接近统计理论值;
(3)提出了一种利用随机光场相位起伏分布构建波面几何形态的方法,为研究随机畸变波面的形态变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4)利用Collins衍射积分法,计算并模拟了随机光场入射时的回波光场分布,为研究光束的回程传输提供了初始条件;
(5)在Matlab环境下将上述的整个传输过程进行了程序仿真,输入相关的参数,可获得相关的传输结果和图像。该程序为此项课题最终的软件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
|
1 |
葛筱璐;范承玉;王英俭;;激光大气传输相位不连续点的时空演化特征的数值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7期 |
2 |
;Intel研发革命性激光芯片技术[J];光机电信息;2006年09期 |
3 |
周建华,刘登瀛,徐建中,淮秀兰;圆柱坐标系下生物组织中激光传输的七流模拟[J];光子学报;2002年06期 |
4 |
李双刚,聂劲松,孙晓泉;大气折射和色散对激光传输的影响[J];量子电子学报;2004年05期 |
5 |
武琳;应家驹;耿彪;;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J];激光与红外;2008年10期 |
6 |
甘新基;郭劲;王兵;付有余;;1.06μm激光在对流层传输中的衰减预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7 |
邙静巍;;FSO传输性能在室内外影响情况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
8 |
倪恺;何兴道;陈小华;刘娟;;基于虚拟仪器的激光水中传输规律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6期 |
9 |
莫嘉琪;张伟江;何铭;;激光脉冲放大器传输波的计算[J];物理学报;2006年07期 |
10 |
郑晨;侯文学;;水幕对红外、激光传输的影响[J];光电技术应用;2007年03期 |
11 |
徐惠;许永红;刘晓伟;;激光脉冲放大传输波中微分方程的奇摄动渐近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2 |
王玲丽;王勋志;韩璐;;大气激光传输光束扩展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年01期 |
13 |
张玉发;李双刚;孙晓泉;;激光大气传输透射原理及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
14 |
马春林;杨瑞科;;激光衰减随降雨率的变化关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5 |
张逸新,迟泽英;激光大气传输相位起伏分布[J];中国激光;1992年02期 |
16 |
张玉发;李双刚;孙晓泉;;激光大气传输透射原理及应用[J];光电技术应用;2007年03期 |
17 |
张逸新;地物散射和大气湍流导致的激光闪烁统计[J];光学学报;1996年05期 |
18 |
刘顺发,金钢,柳建,陈洪斌,马振洲;激光通道传输热特性对远场光束质量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6期 |
19 |
张翔,王春鸿,鲜浩,柳建;用H-S波前传感器测量穿过超声速流场的激光像差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07期 |
20 |
陈婷婷;陆群英;丁桂林;;厄米-高斯光束在内含硬边光阑光学系统中的传输[J];应用光学;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