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隔离度光控微波开关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可应用于微波系统中的光控微波开关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微带谐振单元,结合光敏半导体Si(硅)片的加载,实现光控微波开关的设计方案,并基于这些方案设计了具有较高隔离度并且结构紧凑的光控微波开关。
第一章介绍了光控微波开关的应用背景、优点,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和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光控微波开关是为了解决在现有可重构天线和其它微波系统中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而提出来的。与传统开关相比,由于其不需要偏置电路和电控制信号的,对微波系统将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电磁干扰。在光控微波开关的设计中,如何提高其隔离度以满足系统的需求,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介绍光电导效应及其合理的分析模型。为了使复杂的光电导效应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本文中,本章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建模分析,并对光敏材料进行了选择。在所建模型中,要求光生载流子层的等效深度要近似等于所加载Si片的厚度,以保证开关导通时较低的插入损耗。最后本章对本文光控微波开关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介绍微带谐振单元的设计。为了实现光控微波开关的高隔离度,本章引入微带谐振单元以满足设计要求。基于微带谐振单元所提供的频率阻带效果,将其应用于提高开关隔离度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这些谐振单元具有较为明显的阻带效果和紧凑的结构。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高隔离度光控微波开关的设计。本章基于Si片的光电导效应和微带线谐振单元的特性,形成了具有高隔离度且结构紧凑的谐振型光控微波开关。为了使所加载的Si片紧密地固定在微带谐振单元所在平面上,并确保Si片与微带线具有良好的接触,结合第二章的相关内容,本章对Si片进行了一些改进处理。开关的实验数据表明,设计基本达到了高隔离度的指标要求。接着,本章对设计中出现显著影响开关性能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对课题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
|
|
|
1 |
陈宜生;张立升;;光电导效应及其应用[J];物理通报;1994年06期 |
2 |
彭文胜;王建中;;光电导效应及其应用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3 |
董占民;孙红三;许佳;李一;孙家林;;宏观长Ag_2S纳米线簇的制备及其温度电导特性和光电导特性[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
4 |
张洪喜,强亮生,李铭华,徐崇泉,徐玉恒;BSO晶体电光效应及其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5 |
毛秀华,胡正荣;高速光电开关特性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1993年03期 |
6 |
张海宁,董孝义,金发宏,盛秋琴,高立模,夏顺保;利用BSO晶体的电控自聚焦效应实现的一种新型电光调制[J];光子学报;1996年05期 |
7 |
祝红芳;沈鸿烈;尹玉刚;鲁林峰;;β-FeSi_2薄膜的结构与光电特性[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8年03期 |
8 |
石涛;黄子强;张翠玉;;基于BSO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J];中国激光;2009年08期 |
9 |
董孝义,盛秋琴,张建忠;BSO晶体空间电光、光电导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89年01期 |
10 |
张建忠,董孝义,盛秋琴,杨明涛,施海洋;利用BSO晶体实现光强的非线性调制[J];中国激光;1993年01期 |
11 |
Chi H.Lee;;基于复光电导的微微秒光电子学[J];中国激光;1983年Z1期 |
12 |
宁继平,林华铁,张士勃,姚建铨;BSO晶体光电特性及光调制器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1992年02期 |
13 |
王喜明;王暄;温玉萍;;聚乙烯咔唑(PVK)的光电导效应[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4 |
严资杰;袁孝;高国棉;金克新;陈长乐;;缺氧La_(0.6)Ca_(0.4)MnO_(3-δ)薄膜的光响应特性[J];光学学报;2007年10期 |
15 |
祁正敏;;应用光学——光学系统设计指南 第十六章 光电探测器和热探测器[J];应用光学;1986年01期 |
16 |
陈宜生;;外光电效应及其应用[J];物理通报;1994年05期 |
17 |
王广德;丛林;孟昭晖;孟凡超;张刚;高永慧;华杰;汪津;姜文龙;;磁自旋耦合作用对OLEDs性能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08年06期 |
18 |
余云鹏;林璇英;林舜辉;黄锐;;光照和偏压对微晶硅薄膜室温电导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
19 |
支婷婷,陈兰荣,余文炎,曹渭楼,刘凤翘,吴蓬春;用光电子开关技术提高高功率激光系统的信噪比[J];中国激光;1989年03期 |
20 |
陈宜生;张立升;;光生伏特效应[J];物理通报;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