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ios Ⅱ软核处理器的激光测距系统研究与设计
【摘要】:
激光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就以其良好的相干性、方向性和高亮度等优点,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而广泛的应用。其中激光测距技术就是激光在军事上最早和最成熟的应用之一。目前常用的激光测距技术主要包括脉冲激光测距技术、相位激光测距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激光测距技术等。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集成电路向着高速度、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系统集成方向迅猛发展,基于SOC以及SOPC的芯片设计方法正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主流。而传统的脉冲激光测距系统一般通过分立的电路元件搭建而成,致使系统开发成本偏高,电路设计复杂,大大限制了激光测距系统的发展,所以近年来激光测距系统正朝着小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旨在对脉冲激光测距系统进行一套全数字集成化方案设计,将激光接收与信号处理单元部分集成到一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上。采用Altera公司推出的嵌入式软核处理器NiosⅡ,将整个信号处理单元划分为基于NiosⅡ软核处理器的信号处理模块、控制器模块、延时单元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基于RS-422的UART通信模块、系统控制信号模块以及时钟管理模块等七部分。论文对每个模块的功能与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与传统分立电路元件构成的激光测距系统相比,该方案可大大降低系统成本,缩小系统体积,降低开发难度并提高系统灵活性。
针对远距离激光脉冲回波信号功率较弱、难以被系统检测到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微弱激光脉冲信号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FIR滤波与相关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步骤,并在NiosⅡ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了基于C语言的实现。仿真与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远距离微弱激光脉冲回波信号,从而提高系统信噪比,扩大了系统原有的测程。
论文最后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根据实验结果对于大衰减情况下出现的乱数现象作出了解释,并就系统测距精度和最小测距周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种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为今后系统的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参考。
|
|
|
|
1 |
彭长华;;激光测距机专题文摘[J];激光技术;1984年04期 |
2 |
陈苗海;;便携式激光测距机的设计[J];激光与红外;1984年02期 |
3 |
齐宝玉;;手持式激光测距机——系统的制约条件[J];应用光学;1984年02期 |
4 |
邓崇俊;;风冷重复频率激光测距机问世[J];激光技术;1989年04期 |
5 |
封巍,封鸿渊,贾世宏,蔡国芳,张晓东,李清国;工程型人眼“安全”CO_2激光测距机[J];激光技术;1999年02期 |
6 |
夏桂芬;赵保军;韩月秋;;基于神经网络的远程激光测距机混沌弱信号检测[J];激光技术;2006年05期 |
7 |
左都明;激光测距机用于光电火控系统[J];中国激光;1986年09期 |
8 |
羊毅,倪旭翔,陆祖康,邹盛怀;脉冲激光模拟器[J];光电工程;2000年06期 |
9 |
羊毅,陆祖康,周海宪,邹盛怀;激光技术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J];应用光学;2000年S1期 |
10 |
洪名家;±1米激光测距机测距精度的分析[J];中国激光;1978年Z1期 |
11 |
邓崇俊,谭定国,唐振清,赵兴国;染料Q开关激光测距实验[J];激光技术;1981年02期 |
12 |
钟呜;韩凯;杨泽明;翟刚;卢希;吴大志;金锋;;1.54μm与1.06μm激光外场测距比较实验[J];激光技术;1990年06期 |
13 |
涂志光;;对激光测距机三轴平行稳定性问题的探讨[J];激光技术;1982年06期 |
14 |
;我国首台一体化小型二极管泵浦激光测距机研制成功[J];激光与红外;1997年02期 |
15 |
Geoffrey D.Holah;齐宝玉;;无损眼睛的激光测距机——军事训练的约束促进了无损眼睛激光测距机的研制[J];应用光学;1985年05期 |
16 |
朱煜,陈进榜,卿光弼,朱日宏,刘晖;人眼安全激光测距机的一些进展[J];激光杂志;1998年06期 |
17 |
殷占英;激光测距机的测距能力与距离波门[J];激光与红外;2000年06期 |
18 |
羊毅,陆祖康,胡磊力,邹盛怀;机载激光测距机测距性能的数值仿真[J];光学学报;2001年01期 |
19 |
杨明金,邓崇俊;高钕浓度磷酸钕玻璃用于激光测距[J];激光技术;1981年02期 |
20 |
罗举平;贺有;;开发炮兵1.5xμm安全型激光测距机浅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