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东部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成矿潜力研究
【摘要】:类乌齐-左贡构造带地处素有“藏宝地”之称的藏东“三江”地区,夹持于著名的班公湖-怒江和澜沧江两条古板块缝合带之间,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是藏东三江成矿带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依托“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在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结合类乌齐-左贡地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最新成果,对研究区的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活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演化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通过对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的研究,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数据,提出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铅锌多金属矿由构造—岩浆岩—地层耦合控矿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的矿床分布时空规律,圈出了具有成矿潜力的远景区。
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
(1)泥盆纪至早石炭世,随着古特提斯演化的开始,昌都地块进入到古特提斯洋—陆演化体系,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昌都陆块从“泛扬子陆块”裂离独立的陆块,同期间,由于澜沧江的裂陷,左贡陆块与昌都陆块分开。随后经历了陆缘弧体制—陆内造山体制等二种构造体制的转换。
(2)系统地研究了以拉若玛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的典型矿床,明确提出带内的矿床类型以碳酸盐岩有关的沉积改造型和热液型为主。
(3)研究区铅锌矿床的控矿因素为构造—岩浆—地层耦合控矿。以上三叠统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是类乌齐—左贡构造带重要的矿源层,印支和燕山期的侵入岩亦是其成矿的重要物源,区内构造为带内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必要条件。
(4)类乌齐—左贡构造带的矿床具有局部丛聚性分布,整体带状分布规律。
(5)总结了地层与岩体、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等三大找矿标志,圈定出甲桑卡铜、银、(铅、锌)多金属远景区等七大找矿远景区。
|
|
|
|
1 |
郑孟林,王桂梁;38°构造带及其对晚古生代煤系的控制作用[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4期 |
2 |
李向东,王元龙,黄智龙;康西瓦走滑构造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1996年03期 |
3 |
屈奋雄,张宝华,张鹏程,刘如琦,赵起,张晓东,姜贵君,张景武,王德文,宋峰,金明南;吉林集安活龙金矿床的构造解析和找矿方向[J];地质找矿论丛;1994年04期 |
4 |
田中尧;张清跃;;鲜水河构造带的录象工作已告一段落[J];四川地震;1984年01期 |
5 |
王顺玉,戴鸿鸣,王廷栋;断层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6 |
徐新,王煜,朱炳玉;斜切中亚的深部滑移构造带地球物理证据及对表层构造的制约[J];新疆地质;2004年02期 |
7 |
张进江;钟大赉;桑海清;周勇;;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年代学证据[J];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
8 |
程国繁,徐安全;试论“威宁—紫云”北西向构造带变形特征[J];贵州地质;1998年04期 |
9 |
吴超,尚新璐,陈军,王晓云;新疆西部苏盖特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勘探前景[J];地质科学;2004年04期 |
10 |
肖安成,杨树锋,陈汉林,贾承造,魏国齐;西昆仑山前冲断系的结构特征[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11 |
丘元禧;区域性南北向构造带和全球性经向构造体系[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
12 |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鄂尔多斯西缘逆冲褶皱带构造特征及其南北差异的形成机制[J];地质学报;2004年05期 |
13 |
滕吉文;攀西古裂谷构造带“复苏”的地球物理判据[J];中国科学B辑;1988年02期 |
14 |
周茂基;;关于黔中隆起的几个问题[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
15 |
张以茀;玉树构造带北缘下三叠统底界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青海国土经略;1994年01期 |
16 |
李建忠,李军;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构造带成因类型及其油气聚集模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年02期 |
17 |
张会平,杨农,张岳桥,孟晖;基于DEM的岷山构造带构造地貌初步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4年04期 |
18 |
刘德君;于宝洵;;利用铜地球化学图推断构造的尝试[J];吉林地质;2010年03期 |
19 |
张吉光;乌尔逊断陷构造带的形成与油气关系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1期 |
20 |
姚俊祥;试论阿尔金构造带中段的构造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2期 |
|